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尼希米記 第九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玖、百姓集體認罪祈禱  9:1-38
一、七月二十四日,百姓聚集認罪  9:1-5
●「這月二十四日」:住棚節的嚴肅會到七月二十三日結束,這裡是隔天二十四日。許多人質疑歡樂的住棚節過後怎麼能有悲哀的認罪節日,因而認為此段應該與第八章互換。不過認為經文應該互換的理由太過牽強。這裡很可能是 8:1-9 大復興的接續。在住棚節的歡樂敬拜之後轉入嚴肅的聖禮來處理「罪惡」的問題。
●「禁食」:通常用於表示「為罪悲慟」。在摩西五經裡面並沒有「禁食」這個字,而是用「克苦己心」( 16:29-31  23:27-32 、民 29:7 )這個字,通常與贖罪日有關,並在其後的舊約經文裡常與禁食一起出現( 8:21 4:3, 16 )。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在被擄時代禁食逐漸成為猶太人表示懊悔認罪的慣例。
●「身穿麻衣」:聖經中包括為死者或災難而哀痛,或者為罪悲慟而呼求神的拯救等等,都可身穿麻衣。「麻衣」是用山羊或駱駝毛織成的粗布衣服,束在腰際。通常是深暗色,表示當事人的心情沈重。   
●「頭蒙灰塵」:有時身穿麻衣的懺悔者會將塵土擲在自己身上表示自卑。在此也是表示悲哀。  
●「以色列人」:原文是「以色列的種子(或後裔)」。律法要求,即便是普通的種子,也不可以混合參雜( 19:9  22:9 )」。
●「外邦人」:這名詞主要指外人,而不是指外幫女子。●「離絕」:「分離」、「分開」。不是指與外族妻子離婚,而是指與外族人(未信者)分開,立志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參 20:26
●「那日的四分之一」:大約是三小時。
●「利未人的臺上」:因為是單數,所以應該就是指 8:4 的木台。因此此處百姓聚集的地點可能為水門前的廣場。
  9:3  就像前一章歡樂是由於宣讀神的話語而來( 8:9-18 ),認罪也是由宣讀神的話語而來。
●「哀求」:「哀號」、「呼求幫助」。
  9:4,5 兩組利未人的名單上各有八人,有五人相同,三人不同。這兩組人顯然有不一樣的任務,第一組站在台上為神子民受苦而大聲呼求神赦免其罪過,而第二組則是教導以色列人如何從歷史開始認罪並帶領會眾讚美神。
●「永世無盡」:「直到永永遠遠」的意思。
●一般學者將第九章和第十章連在一起看,在第九章百姓以禁食認罪聚集來追述神過去對他們的恩典( 9:1-37 ),然後再對上帝做出新的承諾( 9:38-10:39 )。
     
◎今日的基督徒的行為準則是否真的跟其他人不一樣,以致可以被清晰的分辨出來?

二、認罪的禱告  9:6-38
●這段認罪禱文總共32節,希伯來文聖經中是以詩體寫成,而且並沒有說明是誰負責這段禱告,但是在七十士譯本的第五節開始有加上「以斯拉說」,只是這些字在原文是沒有的,其他譯本也沒有。     
●其中  9:6-31  記述以色列民與神的歷史可分成以下幾段:
1)述說神的創造  9:5-6
2)亞伯拉罕之約  9:7-8
3)出埃及  9:9-11
4)曠野生活   9:12-15
5)進迦南  9:16-21
6)士師時期   9:26-31
相關歷史分別記載在聖經  1 12 17:5 2:23-25 、出 7:1-12:51 | 13:21 14 16 19:1-24:18 、出 32 1:21-35 1:1-12:24
   
(一)耶和華是造物者,也是以色列的呼召者與拯救者  9:6-15
●「天上的天」:這裡是用複數形式來強調「最高級」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最高的天」之意。
●「天上的萬象」:與後面的「天軍」是同一個字,意思可以是「天體」,也可以是「天使」、「天軍」。
●「保存」:「維持生命」、「使其存活」。宇宙萬物的存在是依賴上帝來維繫。
●「誠實」:「忠心」、「確信」、「堅定」、「可靠」的意思。對照以色列人的背逆善變。
  9:8  這裡提到六個民族的名稱,是被擄以後的用法,與創 15:19-21  不太一樣。         
●「神蹟」:「記號」的意思。
●「奇事」:「異常的現象」。
●「神蹟奇事」:這是一個慣用語。
●「雲柱...火柱」:在曠野的日子,是神同在最顯著的記號,顯明神的大能。
●「你也降在西乃山」:上帝在火中降臨西乃山,賜給以色列百姓治國的典章、律法與誡命( 19:1-24:7 )。
●「糧食」:指嗎哪。嗎哪又稱「天上的糧食」( 78:24  105:40 )、「大能者的食物」( 78:25 )。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曾抱怨不像在埃及時有肉吃,於是神降下「嗎哪」。「嗎哪」一詞是從希伯來文「這是什麼呢?」轉意而來的詞彙( 16:15 ),因為當以色列百姓第一次看到它時,驚訝地問道「這是什麼呢?」,因而成為它的名字。聖經說這是「如白霜的小圓物」( 16:14 ),「彷彿芫荽子,又好像珍珠」 11:7 ,「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16:31 )。在曠野四十年中,耶和華按時賜下嗎哪,作他們的「糧食」,直到他們「進迦南」安營於吉甲,第一次守逾越節後嗎哪才停止( 5:10-12 )。                
●「地」:上帝應許的禮物是以色列永遠的產業( 15:16  6:8 )。律法書規定「地不可永賣」( 25:23 ),因為地的主權是屬於上帝的,以色列不過是寄居的「客旅」。

(二)以色列人任意妄為、背逆神,但神還是不停止施恩帶領。 9:16-21
●「硬著頸項」:形容人桀驁不馴,如同牲畜不聽主人的使喚。從曠野時代以後,這個詞用來描述以色列不信、不聽從神。
●「行事狂傲」:「任意妄為」、「又固執又傲慢自大」。
●「樂意饒恕」:原文沒有「樂意」這個字,這裡應該是指「富有赦免」,表達神的饒恕是無窮止的。
●「有憐憫」:聖經中用到這個形容詞都是指神的(只有一次例外)。
●在  9:17  描述神的好,和人的敗壞並拒絕恩典的形容字眼:「狂傲」 ( 9:10 )、「硬著頸項」 ( 9:16  9:29 ) 形成強烈的對比。
●「他們鑄了一隻牛犢」:直譯為「他們為自己鑄造牛犢的雕像」。受埃及崇拜供奉牛神的風俗影響,以色列百姓在西乃山下遲遲等不到上山與神立約的摩西,就鑄造金牛犢代替神的形像( 32:1-4)。
●「惹動...怒氣」:原意是「褻瀆」、「凌辱」、「藐視」。
●「良善的靈」:這是說明耶和華在曠野時代在人間做教導工作的方式。耶和華的靈曾在曠野的時候,讓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做會幕內各樣的器具( 31:1-11 )
         
◎神從不捨棄以色列民,雖然他們不停跌倒、驕傲、固執,但神卻樂意饒恕。除了感謝神對於我們莫大的赦免恩典,我們自己是否也能在需要饒恕別人的事上學習像神一樣,樂意去饒恕呢?

(三)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後,仍然背逆神、拒絕先知與律法,以致神讓以色列人被擄,卻仍施恩沒有將以色列人全然滅絕。 9:22-31
●「希實本」:本來是摩押的城,後來亞摩利人西宏佔領這城,並以之為京城 21:25-31 ,因此西宏又稱為「希實本的亞摩利王」。
●「子孫多如天上的星」:參 1:10  10:22 。當初雅各全家下埃及時,總數才七十人而已 46:27 ,等摩西率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婦孺不算,步行的男子共有六十萬人左右,神確實實現了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22:17  26:4          
●「殺害...先知」:殺害先知的罪狀是以色列歷史中不可思議的事件,這顯明表示以色列人不願意順從先知所傳講的話。(見 王上 18:10  19:10,14 代下 24:10-22 、耶 2:30  26:2-23 )。新約聖經責備以色列是殺害先知的民族。(見 23:29-37 、路 11:47-51  7:52  11:3  16:6 )。
●「磨難」:跟「敵人」是同一個字根,連續用這兩個字,表示強調。
●「又在你面前行惡」:指祭拜別神,這是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列國之民」:指亞述與巴比倫人,參 9:1
  9:6-31  這段禱文往返在「神的恩慈良善」( 9:15 9:17 9:19-25  9:27  9:28  9:31 )和「百姓不停犯罪」( 9:16-17  9:18  9:26  9:28  9:29-30 )當中。整段經文常透過「但」( 9:17 )、「你還是」( 9:18-19 )、「然而」( 9:28 )這些連些詞來表明神的恩典和憐憫之於他們何等浩大。
聖經當中引述以色列民的歷史之經文: 1 2 20 、詩 78 105 106 135 136  。每篇有不同的重點,但主要是為提醒以色列人神過去的作為,讓他們能借鏡歷史,知道自己擁有的、避免錯誤、還有重提神的應許。上述的經文中,以 78    106  和尼希米記這段經文很主題較為類似,在說明雖然以色列人在歷史中反覆悖逆神,但神的恩典和憐憫卻不曾斷絕過,因此百姓悔罪。
         
◎為何記載這些事蹟?是為了把前代的特性(儘管耶和華慈愛,但百姓卻一再叛逆)反映在自己身上引以為戒,並且為國家或整個群體所犯的罪感到懊悔。如今當我們認罪時,是否也能不是只是自掃門前雪或自以為義,而是從神的眼中看到自己的罪之外,也能為其他人或其他教會的失敗謙卑禱告,求神的恩典和憐憫。
         
◎以色列一再悖逆,神間或藉敵人的手管教他們,至終仍照著祂豐盛的憐憫等待他們回轉。這令我們想到 5:20 說的:「罪在那?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但我們怎能故意犯罪,以顯出神恩的浩大呢?
         
◎利未人在尼希米時代,是幫助以色列人回到上帝面前的人,但是到了新約時代,卻成了以色列人認識耶穌的阻力。人要不是有自省與時時查驗聖經教導的習性,很容易淪為傳統的盲目護衛者。

(四)今日以色列人歸回,知道自己苦難的根源是因為離棄神,於是簽名立約。9:32-38
●在  9:26-31  這段描述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後因為悖逆而被在敵人手中而神興起士師救他們脫離敵人之手的這段歷史之後,就沒有繼續詳細記載以色列後來的苦難(例如:分裂成南北國、被亞述滅國、聖殿被毀、被擄至巴比倫等等)。反而是在  9:32  用「從亞述列王的時候直到今日所遭的苦難」來一言帶過。至於為什麼沒有具體地描述這段歷史?目前並沒有合理的解釋。
●「可畏」:不是殘暴得令人畏懼,而是滿有威嚴,「令人起敬畏之心」的意思,表示神有祂的地位。
●「求你不要以為小」:這裡的「小」意為 to be little / few,意為「求神不要以為這些苦難是微不足道或輕微的」。
  9:34-37  這段禱文從過去直接跳到「現今」。此處可以看到這時期的領袖們並不認為當下已經是可以安逸的時候,因為當時城牆已重建好,但他們還是宣稱「我們今天竟成了奴僕」、「我們遭遇大患難」( 9:36-37 );可見他們並不以為滿足,畢竟他們現在是在神應許賜給他們的土地上,然而卻要在自己的地上作奴僕,每年進貢給波斯王,叫他們情何以堪?也因此更讓他們知道必須更新與神的立約。

●「確實的約」:原文沒有「約」一字,直譯為「約的可靠」、「忠信的行動」、「堅定的應許」,與 9:8 亞伯拉罕「誠實」的品格是同樣的字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