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尼希米記 第二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貳、返回耶路撒冷的經過 2:1-20
一、尼希米提出返回耶路撒冷的請求  2:1-10
(一)亞達薛西王注意到尼希米的臉上有愁容,尼希米陳明是因為故鄉荒涼遭難,波斯王於是詢問尼希米的要求。 2:1-4
●「尼散月」:相當於四月,與 1:1 的「基斯流月」差了四個月。
1:1  提到「亞達薛西二十年基斯流月(即九月)」尼希米的弟兄來,但 2:1 提到時間又是「亞達薛西二十年尼散月(即三到四月)」,一般認為應該是 1:1 時間記載有誤,應該為 「亞達薛西『十九年』基斯流月」才對,或者亞達薛西王是在9月以前登基,這裡是採用君王登基記年的方式來表達(亦即不是一月一日算是新的一年,而是以王的登基日算是新的一年)
●「在王面前擺酒」:這裡沒有記載這是怎樣的宴會,不過很可能尼希米是在波斯王講究排場,大肆鋪張的豪華宴會中提出請求。在這種宴會中國王比較會愛好面子,給與臣僕特別的恩寵(如: 1:1-12 )
●「沒有愁容」:「酒政」的工作正是要陪君王歡宴,因此一個盡職的酒政理應不會露出愁容。況且,所謂「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可能會遭到殺身之禍。臉上帶著不尋常的愁容,搞不好會被認為是有意下毒而心神不寧。在王面前露出愁顏令王不悅的話,王有權賜他死罪,因為披麻衣是不可以進朝廷的,而愁容滿面幾乎與披麻蒙灰無異。( 4:2 )因此 2:2 中尼希米對波斯王的關心,反應是「甚懼怕」。
●「列祖墳墓」:古代中東人相當重視祖先的墳墓,希伯來人更是常常幾代人共葬一處,如: 24:30,32,33
●「默禱」:「禱告」,不過在那種場合中,大概也只能默禱。這是在尼希米記中八次發自內心禱告之一。( 2:4  4:4  4:9  5:19 6:14  13:14  13:22  13:29
         
◎尼希米得以擔任蒙波斯王信任的酒政,想必非常熟悉這個職位的忌諱與責任,但他卻在聽到耶路撒冷城門被毀之後四個月,忍不住在最不該露出愁容的時候露出愁容。可以想見他對耶路撒冷的負擔已經超越他對酒政這個工作甚至是他自己生命的珍惜。我們也會這樣在乎神國的事工嗎?曾經聽過一位宣教士在青年宣道大會中分享:「怎樣才知道自己被呼召為宣教士」,他的答案是「如果你能夠不做宣教士,那就不要做」,因為神的呼召是讓人奮不顧身的。我們在尼希米身上也看到了這個「奮不顧身」。
         
◎尼希米應該很清楚這個波斯王曾經停止了耶路撒冷城牆的建築工事,而他卻要要求波斯王允許並資助耶路撒冷城牆的工程。大概是這樣,讓他籌畫了四個月才採取行動,甚至這個行動還是因為他已經忍不住顯露出愁容才被迫展開的。
         
◎尼希米沒有因為被王看穿心事的驚恐懼怕而畏懼或停止了神的交託。我們是不是也有時候明明知道應該怎麼作卻因為自己的害怕而退縮?(例如傳福音給身旁的人,明明有時感動非常明顯,神也應許會成就,但是自己卻被恐懼控制而停滯不前。)

(二)尼希米要求波斯王差他回去重建故鄉,並提供材料與保護。 2:5-10
●「王后」:當時的王后是「Damaspia」,國王另外至少有三個妃嬪。在希臘歷史學家Ctesias的著作中,提到亞達薛西王易受女性影響,不過這裡倒是沒有提及王后是否出面影響波斯王。
●「日期」:這個日期應該不是後來的十二年。 5:14  13:6
●「詔書」:「公文」或「行政文件」,原文是複數,表示多份公文或行政文件。
●「省長」:原文也是複數,是「諸省長」的意思。當時河西只有一個省長,所以眾省長應該包括該省的分區省長。
●「王園林」:可能位於利巴嫩或者是耶路撒冷南面九公里,所羅門所建立的園林(現在當然屬於波斯王)
●「亞薩」:「收集者」的意思,是個猶太名字。
●「營樓」:可能是指聖殿北面的城堡,就是後來安東尼堡的前身。
●「參巴拉」:意思是「辛月神賜予生命」,伊里芬丁文件中說參巴拉是撒馬利亞省長。尼希米記錄此人破壞或干擾重建有十次之多。學者認為,猶大被擄以後,成為撒馬利亞省的一部分,但城牆若順利重建,憑尼希米的權勢能力,猶大有可能獨立,不受撒馬利亞管轄,參巴拉的勢力範圍將大為削弱,因此他才這麼激烈反對尼希米。
●「和倫人」:參巴拉的別號,大概是指參巴拉的出生地是上伯和崙或下伯和崙(兩城都位於耶路撒冷西北十九公里處)
●「為奴的」:「奴隸」、「僕人」、「臣僕」。這裡應該是指多比雅是參巴拉的下屬。
●「多比雅」:字義是「耶和華是美善的」。是一個猶太名字。他跟耶路撒冷望族聯姻,藉此和猶大貴冑結盟( 6:18 ),因而聲望和地位高人一等,成了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亞捫人」:律法規定不能入耶和華的會。 23:3
         
◎尼希米很技巧的跟波斯王溝通,整個請求沒有提到「耶路撒冷」,不過看起來波斯王應該也知道尼希米是指耶路撒冷,不然怎麼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呢?
         
◎尼希米的話博得波斯王的同情,王並詢問他:「你想要什麼呢?」 ( 2:4 )而尼希米接下來的要求( 2:5 )就更有可能讓國王猜疑,因為他要求為自己的城市建城牆,相當於加強防禦工作,而這對於亞達薛西王一世來說無疑難上加難,因為在提出此請求的十五年前在埃及和河外省分曾有嚴重的反叛事件,再加上利宏引起王的猜疑,尼希米的請求無疑是提著自己的人頭跟波斯王請求,若王不悅將有可怕的後果。
         
◎由 2:7-8 看起來,尼希米準備已久,有全盤的規劃,因此在這種危險的時候,他也能一一道出希望波斯王幫助的地方。
         
◎尼希米技巧地運用他的現職(服事王的酒政),在關鍵時刻成為上帝所重用的僕人。我們是否也有如此同時重視神的國度與自己的工作呢?還是憑己意隨意丟下工作,憑血氣服事?或任憑自己被工作所牢籠,忽視神的國度?
         
◎為何這些政府官員對於尼希米和回歸的以色列人如此關注,原因可能有以下:
1.之前猶大被擄時,就是由撒瑪利亞接管治理他們的土地,所羅巴伯和尼希米時的耶路撒冷的重建意味著撒瑪利亞的治權被威脅。
2. 所羅巴伯率領第一批回歸時拒絕了撒瑪利亞人假意的幫助提議 ( 4:1-5 ),所以雙方關係很差。
3. 尼希米是王的酒政又帶著王諭旨回來重建耶路撒冷甚至加強防禦,這使他們之前的計謀 ( 4:5-24 ) 付之一炬。
4.尼希米這次是第三次的回歸,眼見耶路撒冷的人口日益漸增,更令這些省長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
         
◎同樣是從巴比倫回到猶大,尼希米求王的軍兵與詔書護行,以斯拉卻求神的護衛,兩人的個性截然不同,歸回的時機也不同,但是他們卻都為神的國憂心而急迫地禁食祈禱( 1:4-10 9:3-9 ),最終都為神所用。反觀,儘管種種末世的徵兆已明顯至非基督徒都漸漸認同,今日的基督徒似乎卻無法活出末世基督快來的生命與急迫。

二、尼希米抵達耶路撒冷的初步措施  2:11-20
(一)尼希米到了耶路撒冷後,趁著夜間親自仔細了解耶路撒冷的狀況。而且保密沒有告訴其他人自己的重建計劃。 2:11-16
●「住了三日」:由巴比倫到耶路撒冷,大約要四個月的時間。這三日可能是作為休息或籌畫之用。以斯拉到達耶路撒冷也休息了三天 8:32
●「牲口」:「家畜」的意思。這裡並沒有指出尼希米是騎什麼牲畜。
●現存的耶路撒冷古城牆是不同年代建築的累積,周邊約四公里,平均高度十二米,總共有三十四座城塔,八個城門。其中:
1.東城門:獅子門、金門。
2.南城牆:糞廠門、錫安門。
3.西城牆:雅法門。
4.北城門:新門、大馬色門、希律門。尼希米當夜巡視的「谷門」和「野狗井」,今已不存在。目前唯有「糞廠門」還在,如上說明是屬於『南城牆』,鄰近還有錫安門,是最靠近哭牆的門,今日看起來又低又窄。
●「谷門」:位於當日耶路撒冷的西北邊,今日耶路撒冷城的西南邊,於西元前第八世紀由烏西雅王所建 代下 26:9 。尼希米是以逆時針方向巡視整個耶路撒冷。
●「野狗井」:「野狗」也可以翻譯為「龍」,「井」也可以翻譯為「眼睛」或「泉源」。
●「糞廠門」:「糞堆門」,位於耶路撒冷西南,距離「谷門」四百四十公尺。耶路撒冷城內的垃圾都是經過這個門丟棄在欣嫩子谷。
●「泉門」:在耶路撒冷東南方。
●「王池」:就是「西羅亞池」。
●沿「溪」:字義可以是「山谷」,這裡應該是指「汲淪溪谷」。
●沿著汲淪谷北行,尼希米在 2:14 提到有一個地方牲口過不去,表示舊城破壞的情況非常嚴重。考古學證實這裡的建築物以階梯型建築,一層一層得直到谷底。因此城牆被毀時,依附的建築物也相繼倒塌,以致於有一大堆亂石。這部分後來尼希米很快就決定放棄,而改延山脊建造一段新城牆。(以前是從東面的山坡低處開始建,因此早期選擇下面山坡取水較易,現則有著名的希西家「引水道」( 王下 20:20 ),因此尼希米可以從山脊頂端開始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城的東邊。
●「官長」:不是波斯官長,而是猶太人首領,因為他們參加城牆的奉獻禮( 12:40 ),也照顧聖殿的需要( 13:11 )。
●「猶大平民」:可以是「猶太人」,即民族性的稱呼,也可以是「猶大人」,即地區性的稱呼,指住在猶大地的猶大支派。
●「貴冑」:「貴族」,意思是「自由者」。他們的爵位是世襲的,在猶大人的社會中有政治經濟等特權( 6:17  10:17)。
         
◎尼希米很積極的在長途跋涉之後三天就開始夜間出發觀察耶路撒冷的整體狀況,但他一方面也很機警的不隨便宣布自己的計劃與意圖。看起來他是一個謹慎小心,謀定而後動的人,值得我們學習。即使他擁有極大的權力,也很有把握神會協助,他還是處處小心,沒
有到處隨便宣揚。

(二)尼希米鼓勵耶路撒冷的眾人動手重建城牆。 2:17-18
●「難」:原文是陰性名詞,意義是「罪惡」、「苦難」。
●「凌辱」:「毀謗」。
         
◎耶路撒冷的居民的確是持續的看見了耶路撒冷的荒涼,但是他們可能已經習慣這樣的荒涼,沒有想到要起來重建,直到尼希米登高一呼。我們或周遭的人是否也已經習慣教會的荒涼?習慣受輕視、毀謗?今日是否也有可能可以振奮起來改變這種狀況?
         
◎對尼希米來說,當初提議親自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自己留下來當酒政並讓他人前往,當然後者的作法是相較比較安全犧牲也較小。但是尼希米卻願意返故土並謹慎行事!我們平時是否也能操練到內心倚靠神而放下自己,並且並不會因為拿神當幌子就莽然行事,清楚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呢?

(三)參巴拉、多比雅和基善起來阻擋城牆重建工作。 2:19-20
●「基善」:西元前第五世紀末的銀器上記載基善是基達的王,統治北阿拉伯的以東與猶大的尼基巴。他反對的主要原因跟參巴拉一樣,是因為害怕影響到他的統治權。
●耶路撒冷的北邊是撒馬利亞(參巴拉),東面是亞捫(多比雅),南面是基達(基善),西面是亞實突人( 4:7 ),尼希米等於是四面受敵。
●「亨通」:「興隆」、「成功」。
●「分」:「產業」。英文翻譯為 no portion
●「權」:「公義」、「法律上的權利」。英文翻譯為 no right
●「紀念」:「紀念物」、「記憶」。英文翻譯為 no memorial
●在本章裡面,用了很多「好」與「不好」的對比字眼:
2:1-3  尼希米的「愁容」:「臉色不好」。
2:17   耶路撒冷所遭的「難」:「不好的事」,參 2:3
2:6   「王喜歡」:「對王好」、「王看為好」。參 2:7
2:8,18 神施恩的手:英文是 the "good" hand of God
2:18   「善工」:「好事」,the "good" work
2:10   為以色列人求「好處」:原文只有「好」字。「就甚惱怒」:直譯應該是是「感覺不好」、「覺得討厭」。
●尼希米群眾完成重建費時五十二天如此迅速,但是敵人的攻擊也是同樣迅速。因此他們立刻故計重施控告猶大對波斯王不忠,但卻沒有憑據,而且重建的工程是波斯王自己批准的。
         
◎尼希米對「背叛」的指控並沒有什麼反駁,反而以「神的旨意」來當回應敵對者的主要立論。
         

◎思索究竟參與建造耶路撒冷城牆對於以色列民有著什麼重大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