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以斯拉記 第一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壹、以斯拉回國前的狀況--所羅巴伯帶領的歸回  1:1-6:22  
 一、古列王的詔令  1:1-4 
(一)時間:古列元年。
緣由:上帝要應驗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應許,激動古列的心。 1:1 
●「波斯王古列」:古列王即塞魯士王(Cyrus),是波斯帝國的開國元勳,他取代了巴比倫帝國創立波斯帝國,從西元前559-530年統治波斯;在他之後經歷了波斯十代帝王(長達220多年的統治),而且除了滅巴比倫之外,對外的征戰擴張也是節節勝利。所以古希臘史家稱他為「波斯之父」,此處稱他為「波斯王」。不過聖經有時亦稱波斯王為「巴比倫王」( 5:13  13:6 )。 44:28 45:1 稱他為「牧人」、神「所膏的」。
●「古列元年」:指西元前538年。這是古列王統治巴比倫的第一年。539 年波斯圍困巴比倫城,10月底古列王進駐巴比倫,巴比倫帝國宣告滅亡。
●「應驗耶利米口說的話」:耶利米預言以色列人要被擄,在巴比倫待70 年。參考 25:8-12 29:10-14 。第一次被擄是在西元前 605 年,也就是約雅敬在位第三年( 1:1 )。
●被擄70年的預言是否完全應驗:如果由耶路撒冷陷落(西元前587)算起,僅僅過了50年。一直到古列王下詔歸回最多也不過59年,所以「七十」一般被認為是形容「長久」的概括位數而已。也有人認為七十年是由聖殿被毀的主前586年到被擄之民歸回重建聖殿完成的516年。另外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神賜憐憫使熬練的日子縮短。
此處不僅應驗耶利米書的預言,也和以賽亞書的預言如 44:28 60:10 有許多與當時的狀況相當吻合,甚至整個45章( 45:1-25 ) 都提到古列,但令人訝異的是以斯拉記很少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而只提耶利米書,這很可能是不希望當時的以色列人誤以為彌賽亞時代已將要來臨。
依照約瑟夫的記載,古列王已經知道 44:28 中提到他的名字,所以渴望應驗以賽亞書的預言。
●「激動…的心」:「激動」的希伯來原文在舊約出現65次,除了翻譯成「激動」,有時譯為「興起」,意思是「人的某項行動出於上帝的主動起意」。聖經中多次記載當神對各時期列邦的王要求他們執行神旨意時,就會採取「激動他們的心」,就是叫他們心甘情願地去照辦。(例:代上 5:26 代下 21:16   51:11 。)
●「下詔通告全國」:目的是為了將詔書送到不同的猶太群體,不僅是通知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也通知當時住在波斯帝國各地被擄的猶太人。並且,可以讓他們遇到企圖阻礙聖殿重建的人時有所憑據可以抗辯。況且詔書會收入宮廷的王庫,也就是後來被發現的紀錄( 6:2 )。
●十九世紀出土的古列銘筒(圓柱)(Cyrus Cylinder)證實當年古列王確實廣發召諭,通令巴比倫帝國內被擄的少數民族可以回歸故土,這文物目前存於大英博物館。
1:1-3 與歷代志下( 代下 36:22-23 )最後兩節幾乎完全一樣,有學者因此認定,歷代志上下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同一作者所寫或所編,但也有可能是歷代志作者為了銜接這些歷史書而採用重複字句的方式。
(二)內容:耶和華將天下賜給他,吩咐他建造聖殿。因此耶和華的子民可以回耶路撒冷建聖殿,其餘的人要在財務上幫助建造聖殿的事工。1:2-4  
1:2-4 是記載准許重建聖殿的詔書全文,是用希伯來文寫成。另外有一份是用亞蘭文寫的保存在波斯王的檔案庫裡, 6:3-5 記載到了波斯大流士王(主前521-485年)降旨去查詢當時用亞蘭文寫的這份詔書。
●「天上的神」:舊約聖經中出現過 22 次,其中 17 次出現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以理書。就古列王的立場可能這樣表達只是「外交上的慣常用語」,這只是他的「懷柔政策」,相較於之前把巴比倫的「高壓政策」成為一對比。其實古列是一個多神主義者,因為根據文獻記載,他也用很類似的用語稱呼其他神(如太陽神)。
●「耶路撒冷...殿宇」:是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主題。
●「凡作他子民的」:這裡應該是指南國猶大的子民。(參 1:3  1:5
●「只有他是神」:應該是「就是在耶路撒冷的神明」,而非「只有他是神」。一個多神信仰的君王,當然不太可能發出一神信仰的宣告。
●「那地的人」:指那地附近的人。有可能是沒有跟著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或在巴比倫附近的非以色列人,古列王希望他們能餽贈物品給回歸的同胞,使以色列人不缺物資能趕快回到目的地。
●「甘心獻上禮物」:是重建聖殿、恢復敬拜所不可少的。( 2:68  3:5  8:28
●古列善於把自己塑造成被揀選的統治者與解放者,在巴比倫人中他是瑪篤(巴比倫的神)的揀選者;在希伯來人中,他是耶和華揀選的,因此他下詔重建聖殿的動機是很顯然是要討好各民族,鞏固政權。
二、歸回的準備與供應 1:5-11 
(一)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等就準備要回耶路撒冷建聖殿。1:5 
●「猶大、便雅憫」:猶大國被巴比倫擄去的兩個主要支派。
●「族長」:古代的家庭多為大家庭,以家族為單位,族長就是家族的權威人物。
●「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這裡的「激動」和第一節的「激動」是同一個字。表達神不但激動古列,也激動回歸的人「起來…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從外國的統治者到決定要歸回的人,全部都是因為上帝「激動」他們的心而展開行動,整個歸回運動背後是由上帝發起推動的。
●這裡為什麼要神激動他們才願意回歸?因為根據波斯的記載,很多猶太人在被擄其間累積不少財富,要回去等於要放棄所有他們現在擁有的。而且他們回耶路撒冷光是路途就至少四個月,路途中環境艱辛險惡就算了,再加上聖城附近是一片荒涼,四周的居民充滿敵意,他們的遷徙需要建立新的社群,這些的種種難處和當時也算艱苦的巴比倫生活來比較,還是留在異地(巴比倫)居住可能比較好。他們安逸到不願意為神犧牲。不過,神在這邊吩咐他們前去,讓他們知道不論建殿有多困難,祂都會與他們同在。
我們是否也是常常握住自己所擁有的,沈溺於一些舒服、安逸和物質的享受?我們需要更多的儆醒,明白神的心意而不是阻礙了神的作為。
(二)其他人拿財物來幫助歸回的人,古列王也把原屬於聖殿的器皿還給猶大首領,準備帶回去聖殿。  1:6-11 
●「四圍的人」:指當地的非猶太人,尤其是那些樂善好施願意支持猶太人的巴比倫人。(如果是猶太人,會用「兄弟」來表達。)
●尼布甲尼撒劫掠聖殿的器皿的經文記載在 代下36:18-19 王下 24:13 。其中,大部分被劫走的東西都是用精金鑄成的。
王上7:48-50
●「庫官」:也是波斯名詞,是財務大臣,負責掌管國庫的官員。
●「米提利達」:波斯名字,意義是「米提亞(Mithra)所賜的」,Mithra是西元二世紀時羅馬士兵最常拜的波斯太陽神。
●「拿出來」:原文意思是「釋放」,出埃及記曾以此字形容以色列人出埃及( 3:10-12  14:11  18:1  20:2
13:3,9,14,16  32:11 )。
●「設巴薩」:這個名字在以斯拉記出現了四次。,記載他是猶大的首領,古列命令庫官把金銀器皿交給他,也是他把這些帶回耶路撒冷。「設巴薩」直譯是「火的崇拜者」,是巴比倫名字(外來語),意思是「辛(月神),保護父親」或「沙瑪士沙修(日神),保護父親」。
●設巴薩是否為所羅巴伯,目前有三種解釋(分述於下),但並沒有很決定性的證據可以確定哪個答案才正確。
1.設巴薩和所羅巴伯是同一人:這種說法認為設巴薩是所羅巴伯的巴比倫名字。理由是:a.兩人都是省長( 5:14-16 1:1  2:2 );b.都是立聖殿根基的人( 3:2-8  5:16 4:9 );c.巴比倫的猶太人常被人賜予巴比倫名字(參考  1:7  )。
2.但是有學者指出,旁經把這兩人區別出來:這種說法認為歸回時設巴薩可能已經是老人,而所羅巴伯卻是同時代的年輕人。大祭司約書亞常與所羅巴伯相提並論,反觀設巴薩卻沒有跟任何祭司一同被提及。雖然設巴薩在西元前 536 年主管聖殿根基的工程,但完成的部分很有限,因此,十六年後,所羅巴伯必須監管第二期聖殿根基的工程。( 1:14-15  4:6-10 )。這種主張認為設巴薩與所羅巴伯為不同人,但設巴薩的職位很快被所羅巴伯取代。或者設巴薩可能是官方省長,所羅巴伯則是民間領袖( 3:8-11 )。
3.另有學者指出設巴薩是所羅巴伯的叔叔:這種說法認為設巴薩與代上 3:18 的示拿薩是同一人。
●「金盤」:「金製的盤子」,這是外來語,表示這份清單是由外國人製作的。
1:9-10 所列的器皿總共只有 2499 件,比 1:11 所說的 5400 件明顯少了許多,但大部份學者並不懷疑這些清單是由一份官方的清單上抄錄下來的這應該是抄本損毀或筆誤導致的問題。或者說,此處只有重大貴重的東西才列出來。
●「銀碗之次」:這裡的「之次」 直譯為「第二種」,所以應該是「另一種銀碗」的意思。
●「被擄的人」:專指聽了上帝的話而排除外難而歸回的人。(專有名詞)這群在巴比倫受苦的人,和逃過試煉的大多數人是有區別的,這一特殊族群。
每一件金器銀器都見證了神的保護與看顧,雖然經歷這麼多年,神仍然把它們帶回耶路撒冷,神的子民手中。
◎(出波斯、寄居之地的人用禮物幫助)以及第二章(數點百姓)是出埃及記的回響,作者藉此彰顯神的全能,同時激勵聖民,出波斯是神的旨意,正如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覺得處境非常艱難,幾乎覺得情勢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是別忘了我們的神是能夠用大能來成就祂的計畫!就像古列也不是猶太人,也不信神,但是神卻透過他保護了猶太人,還歸還之前的損失。所以我們不要灰心喪氣,因為說不定,轉捩點就在前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