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以斯帖記 第二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貳、以斯帖被選為新王后  2:1-18
一、亞哈隨魯王忿怒過去之後,就開始想念王后,於是王的侍臣建議國王重新選后,國王也同意了。 2:1-4
●「這事以後」:王后被廢大概是西元前483年,這時大約是西元前479年,其間經過了四年。期間大概是專心於與希臘的戰爭。
●「女院」:位於書珊城王宮的西北角。
●「希該」:希羅多德記載此人是薛西王一世手下的大臣。

◎此時亞哈隨魯王為何會想起幾年前廢后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出征入侵希臘的海陸大軍相繼失利並兵敗而歸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因此這時他變得難以服事,想起了之前的王后瓦實提,但又不能更改當年罷黜王后的詔書,因此侍臣(並非之前提議罷黜的那七個謀士)便提議另選新后。

二、末底改與以斯帖的身分背景: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堂哥,被擄的猶太人。2:5-7
●「基士」、「示每」:都是便雅憫支派的名字,可能指的是末底改與掃羅的家族有關。 撒上 9:1  撒下 16:5-14「示每」這個名字也出現在 10:23  33  38 中。
●「曾孫」、「孫子」、「兒子」:原文都是同一個字,可以解釋成「後裔」的意思。
●「擄去」:文法上這裡可能是指末底改或基士被擄去,但如果是末底改被擄,西元前597年以色列人被擄,當年大約是西元前480年,末底改已經100多歲,以斯帖恐怕也很老了,實在不太可能。這裡也有可能是一種簡略的寫法,表示末底改的家族是在被擄的人中間。
●「末底改」:在一份大利烏王一世末年或薛西王一世的文獻中提到有一個名叫Marduka的人,是由書珊城來視察的會計大臣。這個名字是由巴比倫神「馬爾杜克」衍生來的。
●「耶哥尼雅」: 22:24-30  王下 24:6-17 西元597年的猶大王,被尼布甲尼撒擄到巴比倫。
●「哈大沙」:希伯來文字義是「番石榴樹」。
●「以斯帖」:波斯名字,意義是「星星」,與希伯來文「哈大沙」發音接近。
●「容貌俊美」:通常用來形容外型和面貌皆雙美。
●「收」:「以為」、「當作」。

三、以斯帖也送入王宮,準備參與選后,末底改非常關心以斯帖的狀況。2:8-11
●「就招聚許多女子到書珊城」:這裡沒有提及有多少女子被帶去宮廷,有學者認為大約有四百人,而且推斷是強迫性的。

四、以斯帖依照慣例進入王宮,態度謙虛別無所求,獲得國王的寵愛而成為王后。 2:12-18
●「凡她所要的」:指「衣服」、「珠寶」等裝飾品。
●「十月」:相當於西元前479年十二月到西元前478年一月之間。這個季節的天氣是「又冷又濕」的。
●「豁免各省的租稅」:原文是「各省休息」的意思,有可能是「各省放假一天」或「各省豁免租稅」的意思。
●這裡並沒有討論以斯帖心中是否想作王后,就猶太女子來說恐怕並沒有這種期待,因為猶太人不應與外邦人結婚。( 10 )。
●以斯帖登后時波斯王大擺宴席又豁免租稅,可見以斯帖在當時已經產生影響力。
●以斯帖登后的史書資料甚少,像亞美史特斯在479年到465(亞哈隨魯王死)之年間(亞哈隨魯王統治後期)的生平記錄是懸空的。


◎以斯帖和瓦實提的個性截然不同,以斯帖順服謙虛,完全聽命於堂兄與希該的意見。瓦實提則是連國王的命令都敢拒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