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以斯拉記 第八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三、以斯拉由巴比倫到耶路撒冷  8:1-36
(一)與以斯拉一同由巴比倫到耶路撒冷的人。  8:1-14
●這十三個家族中,有十一個家族出現在 2:3-57 第一次歸回的名單之中。大衛的子孫也隨著以斯拉歸回。示迦尼與示羅密家族是第一次歸回中沒有出現的。
●第二次歸回大約有一千五百個男性。
●「非尼哈」:是亞倫的三子以利亞撒的兒子( 7:1-5 ),是以斯拉的祖先。
8:2 下半到 8:3 上半,按著希伯來文聖經的次序,比較合理的譯法是「大衛的家系:哈突是示迦尼的子孫,巴錄的家系,撒迦利亞」較為合理。(參考  代上 3:22 ,提到哈突是示迦尼的孫子)。
●「革順」:字義是「異族人」。
●「撒迦利亞」:「耶和華記念」的意思。
●「以利約乃」:「眼向神看」的意思。
●「約拿單」:「耶和華賜予」的意思。
●「米迦勒」:「有誰像神」的意思。
●「押甲」:「神是大能」的意思。
●「哈加坦」:「小的」的意思。
◎這一段記載跟以斯拉一起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的人名。首先他請求各家首領幫助他召集人( 7:28 8:1 ),結果非常成功。一行人總計1496個男丁,再加上以斯拉和另外三位領袖革順、但以理、哈突( 8:2 ),總共有1500個男丁。若再加上婦孺的人數,初步估計大約有三千至六千人。這次的歸回,就是所謂的「被擄者第二批歸回」。早期第一批為八十年前和所羅巴伯一同歸回,在以斯拉記第二章中有記載。( 2:3-57
◎第八章的名單和第二章不同之處:首先,第二章先記平民後記祭司,第八章反之。另外,第八章提及的祭司沿自亞倫家系,第二章卻沿自撒督的家系。
(二)以斯拉發現一行人中沒有利未人,就派人去找利未人同行。  8:15-20
●沒有利未人在以斯拉歸回的行列之中,這並不令人意外,利未人願意歸回的人數本來就不多,更不用說第一批歸回的利未人並沒有受到良好的對待。
●「亞哈瓦河」:流入亞哈瓦「河」邊、或「溪」邊、或「灌溉水道」邊。集合的地點位置不詳,似乎是巴比倫的西北面。因為巴比倫縱橫交錯著灌溉水道,這網路連接著幼發拉底河然後流向河床稍深的底格里斯河。也有人說,亞哈瓦是一個商隊轉向西行的一個重要市鎮站。
●「教習」:直譯是「使別人明白的人」,應該是老師的意思。
●「以利拿單」:在 8:16 出現兩次,可能是重抄,或者是有兩個「以利拿單」(這個名字蠻普遍的)。
●「迦西斐雅」:字義是「銀色的」,地點不詳,有人認為是巴比倫北部底格里斯河旁的「特西凡」。可能是猶太人的重要人口中心。
●「易多和他的弟兄尼提寧」:易多應該是利未人,這裡並不是把易多跟利未人視為同等地位,而是指出他們同樣都在聖殿中服事。(參考代上 16:39 說大祭司撒督是其他一般祭司的弟兄。)
●「按名指定」:「These were all mentioned by name.」、「他們的名字一一列在名單上」,前面的平民只是記載家族的領袖姓名。
●以斯拉嚴肅的面對這問題,派遣九個具有社會地位的人與兩個老師前去找易多解決沒有利未人的問題。
●「通達人」:有見識、深謀遠慮的人。
      
◎回歸隊伍中沒有利未人或殿役的理由不太清楚。有可能是因為利未人在巴比倫比較有機會擁有自己的財富,所以沒人能斥責他們不願意歸回,雖然言之成理,但是他們不歸回是有問題的。因為利未人承受上帝的命令,擔任崇拜中重要的角色,這在巴比倫並不能執行。歸回本土有機會事奉雖艱苦但才是「正確的道路」--沒有什麼比遵行神的旨意更好了。       
◎利未人的選擇,可以讓我們思想「人智慧的愚拙」( 林前 1:20 )和「神愚拙的智慧」( 林前 1:25 )。在這世代「神的道」看似愚拙或逆流而上,但是神要我們在屬神的事上有真知灼見。
◎利未人的職分就像教會的傳道人或牧長,感謝神他們的選擇就像選擇回歸的利未人一般,放下屬世界的擁有一切,而選擇辛苦與擺上向神。
◎易多成功地說服兩個獨立的利未家庭加入歸回的行列,總共有38人,再加上220名殿役(從前獲派協助利未人)。不過這邊沒有記載這些殿役為何下這個決定,不過 8:20 提到「都是按名指定的」,表示以斯拉收錄了他們的名字,將來他們都是猶大社群的合法成員。
◎舊約中記載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的總名單與人數:
1)以斯拉記第二章:  2:1-70 第一批回歸,記載所羅巴伯得到大流士王的賞識,允許他帶領歸回的名單與人數。
2)以斯拉記第八章: 8:1-20 在第一批百姓回國八十年後,第二批回歸在以斯拉的帶領下,在亞達薛西年間帶領歸回,此處記載當時的族長以及其後裔名單與人數。
3)尼希米記第七章: 7:5-70 記載尼希米於聖殿城牆修建之後,再一次照家譜計算稽核歸回的名單與人數。
◎一方面我們為利未人的犧牲奉獻覺得感動,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想到以色列人沒有善待利未人,以及整個制度對利未人的不公平,以致大部分利未人不願意回耶路撒冷。現在許多基督徒也不願意當傳道人,我們也該反省自己是不是惡待傳道人,或者整個制度對傳道人不公平,以致惡性循環。我們面對這種狀況,除了禱告仰望之外,也要思考是否能夠從制度面解決問題。
(三)以斯拉一行人沒有求波斯王派兵保護,反透過禁食禱告求神保護安全。8:21-23
●「平坦的道路」:安全的旅程。
●「能力和忿怒」:意思是忿怒的能力,是「二為一」的措辭,就像bread and butter 是搽了奶油的麵包一樣。
●「幫助...攻擊」:這兩個字原文是一樣的。或尋求或離棄,以不同方式回應上帝的作為,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8:22 的意思是以斯拉以求王派兵保護是一種恥辱,寧可透過禁食禱告來懇求神保護,而神也的確保護了他們的安全。十三年後尼希米回耶路撒冷就有軍隊保護 2:9
●以斯拉在回歸的的途中帶領百姓舉行「臨行的崇拜」並禁食禱告。因為以斯拉這次的隊伍有很多老弱婦孺,還有大量的財物,他們沒有軍隊的護送,因為他曾清楚的告訴巴比倫王說,他相信有上帝的眷顧已經夠了;然而這次走的路途卻是危險的旅途( 8:22 ),因為他們所經之處常有土匪出沒。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完全的倚靠上帝」,要在神面前謙卑下來求神護佑。
●舊約中遇危機禁食呼求神幫助的事例有: 20:26 撒上 7:6 、代下 20:3 1:14
●這段經文包含了幾個論及委身於神的名詞:「克苦己心」( 8:21 )、「尋求」神( 8:21-22 )、「禁食祈求」&神「應允」( 8:23 )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斯拉先禁食禱告,表示在出發前先做好靈性上的準備;而百姓祈禱禁食,表示倚靠神的保護。我們是否也願在凡事上先求告並倚賴神?不管前路如何,我們都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與軟弱,求神掌管引領保護。
◎此處我們可以看到以斯拉的信心:「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 8:22 )。可能是在得到亞達薛西的諭旨之後,他確切相信「耶和華的手幫助我」。( 7:28 )不過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以斯拉雖然知道神必保護祂自己的子民,但是他卻沒有「視為理所當然」,他要眾人先謙卑的禁食祈求。當我們的人生遇到困難,是否也有更多的禱告和等候來尋求神?
◎有些人拿以斯拉和13年後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的處事方法來比較。以斯拉信靠上帝的保護,尼希米則找軍隊護衛。有人認為因為以斯拉一行的人數眾多,如果以武力來對付懷有敵意的居民恐怕只是會讓他們之後更雪上加霜,尤其是以斯拉只是宗教領袖。而尼希米一行的人數除了沒有這麼多之外,尼希米本身就是政府官員(省長),因此有護衛隊也是官員應得到的身份象徵。不過不論如何,這兩者都是憑著信心做決定。前者相信神會保護無須人幫忙,後者相信軍隊保護乃是神慷慨的供應與看顧。
四)以斯拉派遣祭司保管奉獻給聖殿用的金銀與器皿。 8:24-30
●接著以斯拉將預備帶回獻殿的鉅額金銀貴重器皿交給12位祭司長。請他們擔任「司庫」,並吩咐他們聖殿裡的每件器物都是奉獻給神( 8:28 ),所以他們要「警醒看守」並護送與運輸這些貴重物品至耶路撒冷。這是以斯拉在出發前所做的最後準備。其實也是王所吩咐的使命。( 7:15 )。
●「銀器重一百他連得」:因為希伯來文聖經沒有母音,有人建議「他連得」可能是複數的「兩個」,如此一來,這句的翻譯就變成「銀器一百個,重二他連得」,數量跟下文的金器較接近,比較合理。
●「一千達利克」:約35 公斤。
●「他連得」:一他連得大約等於三十公斤。
●「光銅」:「黃銅」,鮮黃色的銅合金。
(五)以斯拉一行順利到達耶路撒冷,交付奉獻之財物後獻祭,又將波斯王的諭旨交給相關官員,取得官方的幫助。 8:31-36
●「住了三日」: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也休息了三天 2:11
●「米利末」:是協助尼希米建造城牆的得力助手。( 3:4,21 )。
●「燔祭...贖罪祭」:燔祭是全燒的獻祭,贖罪祭則是部分焚燒,另一部分留給祭司吃。應該是先獻贖罪祭,表示百姓的罪已經處理完畢,向神表達尊敬和回報神恩的燔祭才被悅納。
●第四天他們把帶回屬於聖殿的金銀器皿點交給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有在幾位「公證人」在場。為何需要公證人,主要日說明以斯拉的清白無私和辦事仔細。
●辦完移交手續後,接著以斯拉做的事情就是向上帝獻祭。此處獻祭也是亞達薛西王的命令。( 7:17
●獻祭後將亞達薛西的那份諭旨交給總督和省長,其目的是今後將得到波斯官員的資助,未來聖殿所需要的物資都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供應。
●「總督」:相當於省長的官階。
●「王所派的總督」:此處為眾數。
●「河西的省長」:則為單數。
      
◎因為眾人的禱告和以斯拉敬虔的領導,路經一千四百多公里,每天平均要走路十四公里,四個月後他們才平安返抵耶路撒冷( 7:9 )。然而這段長長的旅程並未有太多的記載,因為上帝的保護他們不受攻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