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以斯帖記 背景資料 (信望愛網上資源)

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查經資料
零、背景:
  一、時間:
(一)事件是發生在亞哈隨魯王,也就是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86-464(465)年期間。準確一些來說,事件應該是西元前460年附近發生的。
(二)著作時間應該是在西元前五世紀末到四世紀初的時間。次經馬加比傳下卷提到「末底改節」,因此以斯帖記著作的年代不可能比馬加比傳下卷(西元前第二世紀)還來得晚。
 三)本書寫作風格類似以斯拉、尼希米和歷代志三卷書,都是在西元前第五世紀寫成的,再加上作者能取得波斯記錄又用到一些波斯文字且熟悉波斯宮廷文化,由此可見一斑。另外,由於本卷書沒有受到希臘影響的影子,所以應該不是西元前第四世紀寫成,因為西元前第四世紀後期希臘文化就變得相當興盛。
   
二、作者:
(一)應該是個猶太人,但無法確定其身分。猶太傳統中認為末底改就是作者。
   
(二)因為他瞭解波斯風俗,又以書珊城為故事背景,可見他是波斯某個城市的居民。
   
(三)而猶太傳統認為是末底改寫的,但是  10:2-3  介紹末底改的方式似乎也排除了這個說法。
   
  三、信息:
(一)本書雖然不提到神,但是其中有許多「偶發的巧合」,顯示出上帝隱藏在以色列人被擄到的波斯帝國背後,仍然掌握著歷史的走向。
   
(二)作者刻意不提神或任何宗教活動,卻有效表明神的照管,用意是要強調,猶太人受謀害但蒙拯救,看似巧合,但其實是神在背後掌管一切。末底改確信猶太人會蒙拯救,是基於神的主權,祂必成就祂的旨意與應許。但神的照管並不是宿命論,除非以斯帖盡到人這方面應盡的責任,否則她和她父家必定滅亡。
(三)本書是猶太人受苦中的盼望,知道神必伸冤,他們不至於失望;信徒也從本書清楚知道,神不斷搭救保全祂的子民。
   
(四) 6:1 是故事的文體結構中心。

                開場白與背景( 1                          
              ┌┼ 國王第一次下旨( 3           │→ 險些喪命
            ┌┼┼ 哈曼與末底改的衝突( 5
          ←┼┼┼ 國王睡不著之夜( 6:1            危機
            └┼┼ 末底改勝過哈曼( 7     
              └┼ 國王第二次下旨( 9        │→ 拯救
                後記( 10       
   
  四、特點:
(一)本書的體裁是記敘文,雖是根源於歷史事件,但作者會選擇比較契合他想表達的部份加以強化、捨棄較無關的部份,以強化整份文章的文學性。
(二)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的三分之一記錄了亞哈隨魯王的事蹟。此書記載亞哈隨魯王的皇后是Amestris,應該就是「瓦實提」翻譯成希臘文的結果。
(三)本書有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兩個版本,希臘文版本較長,希伯來文版本則是我們目前所見的聖經內容。希臘文版本被視為次經「以斯帖記補篇」。希臘文版本也的確多是後來增補的。
(四)本書全書未提到「上帝」,這讓許多人覺得困窘
(五)波斯宮廷的行事曆是用擲骰子編排的。耶魯大學的收藏品中就有一個被稱為puru的波斯骰子。
(六)本書最早的希伯來文抄本,是十一世紀的馬索拉經文,死海古卷中不包含以斯帖記。
(七)本書提到九次的「筵席」與兩次的「禁食」,成為強烈的對比。
(八)以斯帖記的歷史是否屬實:
近代(尤其是近百年)有很多人認為以斯帖記是不合歷史的或是虛構的,不應該正典中站一席地位。

反對原因:
1.世界史沒有提到「瓦實提」或「以斯帖」,當時薛西王入侵希臘時的王后為「亞美史特斯」。
2. 2:5-6  提到末底改被擄至巴比倫過,那麼所記載發生事情的年份時末底改年紀已經超過120歲,應無法有所作為。
3. 1:1  提到的省分數目有127省,但是希羅多德記載只有20省。

贊成原因:
1.波斯王的妻妾眾多,有可能寵妃或正妃並不再希羅多德的記載中,沒有記載不能斷定以斯帖沒有做過亞哈隨魯王的皇后。
2. 2:5-6  指的是末底改的曾祖父基士被擄而不是末底改。
3. 1:1  記載的省分希伯來文可能是指再細分的省分或地區。
         
總結:
1.Carey Moore:逐一來看,這些困難和矛盾很少嚴重得足以摧毀以斯帖記基本上的歷史性。
2.John C. Whitcomb: 現在比以前更明顯的是,書中沒有一句話能被證實謬誤。
   
(九)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
1.以斯帖記在西元前一百年被歸入七十士譯本並附希臘文的註釋。
2.約瑟夫(猶大歷史學者)在西元後第一世紀接受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
3.西元後九十年,猶太雅麥尼亞會議認為以斯帖記(Jewish Council of Jamnia)是正典。然而,正如學者懷疑以斯帖記得歷史是否屬實,也有很多人攻擊其正典地位。
         
反對原因:
1.因為書中沒有提到神的名字、耶路撒冷、律法等等。甚至有人懷疑以斯帖和末底改可能不信神。
2.在昆蘭沒有發現以斯帖記的殘卷。在舊約中除以斯帖以外的經卷都有在昆蘭發現。
         
贊成原因:
1.這些是有意的謹慎避免外邦人對猶太人反感,沒有提及神並不意味著信仰沒有表達,也無關當事人是否相信神。因為在以斯帖記中,「神的眷顧」隨處可見!況且,若沒有以斯帖和末底改努力存留猶太人,就沒有以斯拉的回歸和教導律法,也沒有尼希米的重建城牆。
2.在昆蘭發現與否對於正典沒有證實作用,因為在那也發現大量的次經著作,這些並沒有被稱作正典。而且在那有發現撒督人的著作裡有提及以斯帖記。
         
  五、波斯帝國的相關歷史
(一)古列王:波斯帝國的建立者
西元前549年繼承了瑪代帝國東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攻破呂底亞的哥羅賽(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倫機乎沒有抵抗就投降古列,應驗了 44:28  45:1 的預言。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東邊的戰役中陣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繼承。

(二)大利烏王(大流士):西元前521-486年西元前520年平定內亂。
   
(三)薛西王一世(亞哈隨魯王):西元前486-464(465)
   
(四)亞達薛西王一世:西元前464-423
   
(五)大利烏王二世:西元前423-404
   
(六)亞達薛西王二世:西元前404-359
   
(七)亞達薛西王三世:西元前359-338
   
  六、以色列歷史概論:
        西元前1500         摩西誕生、西元前1446年出埃及
        西元前1375-1050      士師時期
        西元前1050-1010      掃羅王
        西元前1010-970       大衛王
        西元前970-930        所羅門王
        西元前930            南北國分裂
        西元前722            北國被亞述滅亡 (以色列被擄至亞述)
        西元前586            南國被巴比倫滅亡 (耶路撒冷被毀, 猶大被擄至巴比倫)
        西元前540            波斯征服巴比倫
        西元前538            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次歸回 (第一批被擄的百姓歸回)
        西元前536            聖殿開始重建
        西元前530            聖殿重建工程中止
        西元前520            哈該、撒迦利亞呼籲聖殿重建工程恢復
        西元前516            聖殿重建完成
        西元前458            以斯拉領導第二次歸回
        西元前445            耶路撒冷城牆重建完成(52天)
        西元前432            尼希米(西元前445-420)領導第三次歸回
        西元前336-323        希臘亞歷山大帝國
        西元前250            七十士譯本
        西元前200            撒都該人興起
        西元前167            馬加比革命
        西元前166-142        馬加比王朝
        西元前165            法利賽人、愛色尼人、奮銳黨、希律黨興起
        西元前142-63         哈斯摩尼王朝
        西元前63             羅馬龐貝攻入耶路撒冷
        西元66-70            猶太戰爭,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毀
        西元90               雅麥尼亞會議,確定舊約正典
       
  七、相關歷史年代表
        西元前549年波斯帝國古列(塞魯士王)繼承了瑪代帝國東部和北部的疆土。
        西元前547年古列攻破呂底亞的哥羅賽(Croesus of Lydia)
        西元前539年巴比倫投降古列,應驗了  44:28  45:1 的預言。
       *西元前538年古列的上諭:以色列人在所羅巴伯領導下首次回歸耶路撒冷。
        西元前530年古列在東邊的戰役中陣亡,王位由甘比西斯繼承。
        西元前522年大利烏王(大流士)登基。
        西元前520年大利烏王平定內亂。
       *西元前516年以色列重建聖殿完成。
        西元前486年薛西王一世(亞哈隨魯王)登基。
       *西元前486-480年以斯帖記記載。
         西元前465年亞達薛西王一世登基。
       *西元前458年以斯拉帶領第二批回歸抵達耶路撒冷。
       *西元前445年尼希米抵達耶路撒冷。
       *西元前444年耶路撒冷城牆建造完畢。
         西元前424年大利烏王(大流士)二世登基。
       *西元前405年亞達薛西王二世登基。
        西元前359年亞達薛西王三世登基。
        西元前338年大利烏王(大流士) 三世登基。

☆參考資料:
  1.「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以斯帖記」,包德雯著,蔣黃心湄譯,校園出版社。
  2.「每日研經叢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注釋」,
          麥康威著,周郁晞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3.「活石舊約聖經註釋--上冊,五經及歷史書」,馬唐納著,活石出版社。
  4.「以斯帖記的信息」,盧俊義著,信福出版社。
  5.「中文聖經註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許鼎新著,基督教
     文藝出版社。
  6.「天道研經導讀--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華侯活著,陶婉
     儀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7.「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8.「啟導本聖經」,海天書樓。
   
☆代號說明:
  「●」:經文註釋
  「◎」:個人感想與應用
  「○」:相關經文


  「☆」:特殊注意事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