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以斯拉記 第五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五、以色列人再次開始重建聖殿  5:1-17
 5:1-17 用的都是亞蘭文。
(一)在先知的預言與幫助之下,省長和大祭司開始動工建造聖殿。 5:1-2
●「那時」:即大利烏第二年。
●「哈該」:哈該很可能比撒迦利亞年長,曾見過舊殿,在大流士王第二年(BC.520)大聲疾呼恢復聖殿的工作。
●「撒迦利亞」:很可能比哈該年青許多,但也在哈該之後二個月堅固以色列人對恢復聖殿的工作的信心。
●「勸勉的話」:參考 2:1,4  2:9  1:3-5  1:17  2:10  4:11-14
●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預言包含了「斥責」和「應許」兩部分。哈該說的話主要在斥責百姓只注意自己舒適安逸的生活而忽略了神的聖殿(該 1:4 );而撒迦利亞則專論猶大所等候的榮耀必將來到( 1:17 )。兩者的主旨都在都激動歸國的以色列民採取新的行動。● 5:2 提到先知們並不只是斥責袖手旁觀,而是站在建造者的旁邊協助他們。
◎上帝的話不但是事工發動的原因,也是事工維繫的動力。
◎有些人會質疑有沒有聖殿真的那麼重要嗎?之所以先知一再呼籲建殿,是因為對當時的以色列人這是很重要的禮物與標誌,代表在他們瀕臨缺乏之際,神與他們同在,神憐憫他們,神願意與他們相遇,供給他們所需,並保守他們的忠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聖殿對於猶太人而言,因為之前從被擄到歸回,存在許多令人灰心的時刻。從一開始古列的諭旨好像帶來了希望,但是他們發現,回去後除了生活上的艱苦,他們的祖國也是一個爭議區域,尤其是撒瑪利亞人的敵對,屢屢用政治力量欺負他們。在這種光景當中,「神同在」的象徵極為重要。如果他們不能繼續相信和保守自己的信仰,則很容易日益冷淡,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藉著後來逐漸與當地居民同化。
(二)河西總督來詢問建殿的事情,並且奏告皇帝,但沒有要以色列人立刻停工。 5:3-5
●「總督」:希伯來文與省長相同,但與 4:8 的省長意涵不一樣。波斯王把全國劃分為二十多個直屬的省區,每個省區有一個省督,省區之下是一百二十個省分,每個省分有一個省長。 4:8 的省長管的是比較大的省區, 5:3 的省長管的是省區之下的省分。
●「達乃」:西元前502年的一份巴比倫記錄中,提到一個可能是達乃的人。
●「示他波斯乃」:是一個波斯官員,可能是達乃的助手。
●「修成這牆」:指的應該是「聖殿的外牆」而非「城牆」。
●通常這種調查可以長達一年之久,如果工程一延宕,必會銳氣大挫。但是達乃他們這次的調查比較溫和,而且還容許他們繼續工程,可見得「神的眼目看顧」( 5:5 )。
       
◎總督質疑所羅巴伯的建殿工程(大利烏BC.521),很可能是那地的人擾亂控告的結果( 4:4-5 )。
◎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人企圖阻止重建聖殿而且在法理上爭論不休時,總督似乎有權可以先叫他們停工再等待大流士的回諭。神卻保守猶太長老繼續他們的工作。當我們若是為了神的旨意而受到攪擾或打擊時,不要灰心喪志,因神必能看顧我們。
◎這裡的行政官員態度顯然與前面的撒馬利亞人不同,他中肯詳實的傳達現況,並且在調查期間也沒有強迫以色列人停工。不過以色列的領袖卻是冒著危險提供自己的名字,他們的勇氣值得後人學習。
(三)總督把狀況奏告皇帝,並請求皇帝查看紀錄,並且指示處理方針。5:6-17
●「同黨」:同夥,有關人員。
●「亞法薩迦人」:負責查案的一個官銜。
●「梁木插入牆內」:照所羅門建殿的方法進行  王上 6:36
●「大石...樑木」:把木材放在石頭或磚之間,是古代近東地區長久以來很普遍的建築特色。
●「長老」:是歸回群體新的領導階層,也是一族之長。被擄之前只有次要的領導地位。
●「天地之神的僕人」:波斯王多敬拜天體,把一個神祇稱為「天地之神」,大利烏更是自命為「天地之神的僕人」。猶太人使用這個名稱,很可能是為了爭取好感和認同。
●「大君王」:指所羅門王。
●「迦勒底人」:是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居民,建立了新巴比倫帝國(西元前六一二至五三九年)。起源不明。西元前七世紀後期,尼布甲尼撒的父親率迦勒底人征服亞述人。
      
◎由這篇奏章中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是誠實的把他們對歷史的看法提供給波斯官員與皇帝,並沒有為了要討好執政者而用比較好聽的言詞。
5:11-12 提到所羅門在主前965年興建了聖殿,但後來因為以色列民犯罪,所以聖殿被尼布甲尼撒王(西元前586年)摧毀。之後古列下詔後來把聖殿被掠的金銀器皿回給猶大人。此時他們自己回答說他們「一直在建造」( 5:16 )聖殿,似乎為了掩飾他們曾忽略續建聖殿的事情,不過也有可能是表示波斯朝廷從來沒有下命令終止重建的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