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尼希米記 第八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捌、教導百姓律法  8:1-18
一、文士以斯拉在百姓面前宣讀律法書  8:1-8
(一)七月一日以斯拉將摩西律法帶來到水門前的廣場準備念給成熟的猶太人聽。 8:1-3
●「七月」:指的是西元前445年的10-11月,以斯拉於西元前458年就回到耶路撒冷,為何延遲了十三年才宣讀教導律法?不過聖經雖然只記載以斯拉在這裡宣讀律法書,我們卻不能說以斯拉十三年來只宣讀了一次律法書,更不能說以斯拉只宣讀了這次律法書。這裡應該是城牆建好後,一個特殊的慶典記載。這裡是城牆完成後百姓第一次的回應。
●七月有三大節日:七月一日是「吹角的日子」 23:23-25 (也是新年) 29:1-6 、七月十日是「贖罪日」民 29:7-11 、七月十五到二十二日是「住棚節」 29:12-38
●「請」:「吩咐」。原文是複數型態,表示是百姓主動邀請以斯拉來念律法。
●「七月初一日」:西元前445年十月八日離城牆建好 6:15 只有四、五天。是希伯來曆新年的第一天,根據民 29:1-6  23:24-25 ,這天要守為聖安息日,吹角作紀念,當有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
  8:1 「文士」:在巴比倫文士是指國家的高官( 4:8 )。古代中東的文士負責紀錄與管理軍上活動、強迫勞役、建築城市。在波斯時代,文士地位僅次於長官( 4:8-9, 17, 23 )。以色列的文士則負責官方文件,監管聖殿財富( 王下 12:10-11 )。在聯合王朝和猶大王朝時期,文士多為利未人。以斯拉是一位通達摩西律法書的文士( 7:6,12,21 )。
●在尼希米記前半記載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發生種種事情時,直到第八章我們不知道以斯拉才突然出現( 8:1 ),到底之前以斯拉身在何處,有人認為在尼希米建城牆這段時間以斯拉曾經回到巴比倫去,也有人認為這段經文應屬於以斯拉記。不論如何,此時因為以斯拉是作文士的祭司( 8:9 ),所以比省長尼希米更適合宣讀律法書。
●「水門」:耶路撒冷東邊的城門,通往基訓泉。
●「水門前的寬闊處」:目的是讓更多人可以參加,如果在聖殿中舉行,就只有潔淨的男人可以聽見。
●藉摩西「傳給」:「吩咐」、「命令」、「指示」。
●「律法書」:傳統上認為是摩西五經,照 7:14,25 的說法,以斯拉帶回來的律法書也是以色列人自古熟悉的律法書。 雖然也有不少學者認定這是「申命記」或者是P典。
●「從清早到晌午」:「從黎明到正午」,百姓至少站了五個小時。

◎當時百姓剛剛完成了城牆的修造,似乎也經歷了信仰的復興。大家願意花很長的時間聽律法、了解律法,很難想像五個小時的解經講道聽起來是什麼滋味,可是百姓卻樂意聽上帝的話,也因此導致進一步的信仰更新。不靠神蹟、沒有醫病趕鬼,只有上帝的律法就帶來了更新。現代的基督徒可以領會想像嗎?

(二)以斯拉站在木臺上,助手站在兩邊,利未人一起讓百姓明白律法的意義。 8:4-8
●「木臺」:「木製的瞭望台」或「木製的高臺」。
8:4 中跟以斯拉同站在台上的13個人可能是利未人或社群當中的領袖,為的是給以斯拉官方的認可或道德上的支持,也有可能是輔助他宣讀律法。
●「米書蘭」:很有可能與以斯拉一同回歸( 8:16 );他把女兒嫁給多比雅的兒子( 6:18 ),並修了兩段城牆( 3:4,30);不贊同以斯拉處理外邦妻子之事的方式( 10:15 )。
●展開這「書」:「書卷」、「卷軸」。
●「稱頌耶和華」:閱讀律法書前有簡短頌讚上帝的慣例。
●「舉手」:表示他們認同以斯拉,與他同心讚美,也表示信靠神,向祂敞開心胸。
●「面伏於地」:直譯為「鼻子朝地」。
●「敬拜」:原文是「俯伏」、「下拜」。俯伏在地是個人敬拜時常有的舉動。
●「和利未人」:應該翻譯為「就是利未人」。意思是 8:7 的人名都是負責教導律法的利未人。
●「沙比太」:他是管理上帝殿的外事 11:16 ,以斯拉處理與外族通婚的事情時,他是反對者之一 10:15
●「基利他」:可能是一位娶外邦女子的利未人 10:23
●「百姓都站在自己的地方」:直譯是「百姓都留在原處」,意思是是由十三位利未人移動位置教導百姓。
●「清清楚楚」:「清楚地公告」,後來此字也用來指「由希伯來文翻譯為亞蘭文」的動作,不過當時的百姓應該都還懂得希伯來文 13:24 ,所以這裡可能就是「唸清楚」或「解釋清楚」的意思。

◎除了朗讀聖經之外,還有一批利未人幫助百姓明白律法。聖經沒說利未人如何幫助百姓明白律法,但至少我們知道不是依靠「念咒語」似的讀經,而是透過人內心真正的明白神的話,才會帶來信仰的更新。至於如何幫助人了解上帝的話,每個時代應該有每個時代的方式與管道。

二、百姓對律法書的回應  8:9-12
(一)百姓悲哀哭泣,尼希米和以斯拉要百姓停止哭泣,彼此分享食物守節。  8:9-10
●「都哭了」:或許是因為他們發現沒有善用聖經上神要賜福的應許,或者是發現他們犯罪因而受苦,因而流淚。
●「神的聖日」:七月一日是吹角節,要守為聖日 23:24
●「肥美的」:原文是複數型態,意思應該是「節日的食物」,是含有肥油之類的食物。
●「甘甜」:原文是複數型態,意思是甜的飲料。
●「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也可以翻譯為「耶和華的喜樂」,這樣翻譯的話,就是指上帝因為節日而喜樂。
●叫百姓要歡樂,把食物分給窮乏的人,乃是遵照 12:12  14:29
●「力量」:「避難所」、「保護」、「保障」。

(二)百姓靜默、快樂分享食物,因為他們明白了律法。  8:11-12
●「不要憂愁」: 16:15 提到神的客人應該「非常的快樂」。

◎了解神的話語之後,難過是應該的,因為人本來就虧欠神的榮耀。但尼希米要大家喜樂,並且認為在聖日中百姓應該要喜樂。我們在敬拜或服事中,享受了喜樂嗎?而且我們可以看見這些百姓喜樂的根源是「明白神的話(律法)」。

◎百姓研讀神話語的反應v.s.如今門徒研讀聖經時的反應是否有差異。

◎這段讓我們看到神並不是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像彈簧一樣緊繃,人不見得一定要冷峻拘謹過日才能聖潔。神的日子是可以充滿喜樂與能力的!

◎這段也讓我們看到在歡樂之餘附帶了一個吩咐:要分給貧窮者。

三、百姓過住棚節  8:13-18
(一)百姓透過以斯拉知道律法上對住棚節的要求。 8:13-15
●「次日」:「七月二日」。
●「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都是負有教導職責的人
●「留心聽」:「要獲得領悟」、「研究」的意思。
●「見」:他們「發現」律法要求他們遵守住棚節(收藏節)。以色列人應該不會不知道住棚節,但是這發現要「所有人都住棚」,所以引發這個前所未有的住棚節。
●「律法上寫著」:是引用經文時表示權威的慣用語(參 10:34,36 13:1 )。
●「七月節」︰直譯為七月的節日。稱為收藏節也叫住棚節,又稱耶和華的節。
●「住棚節」:「住棚節」也稱為「耶和華的節期」( 23:39-43 ),以色列人要在耶和華面前歡樂七日( 23:40 )。時間是由七月十五到二十二日。住棚節即「收藏節」。以色列人通常聚集在打穀場慶祝豐收,他們飲酒、跳舞、大肆慶祝。這個節日原本是紀念以色列民出埃及時,神曾使他們住在帳棚裡。
●「並要在各城和耶路撒冷宣傳報告」:這不是律法的規定,而是以斯拉等人的作為。

◎這是一個領袖查經班,他們聚集要研究聖經。他們的研經帶來的不只是知識,還包含了行動:慶祝住棚節。

(二)百姓舉行了前所未有的住棚節,眾人就都大喜樂。 8:16-18
●「房頂」:房子最上層的平台,以色列人的房子是平頂的。房頂通常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平常用來做些休閒活動或是曬東西,也可以搭帳篷。
●「院」:以色列人的房子通常有院子。
●「以法蓮門」:位於耶路撒冷的北邊。
●「沒有這樣行」:不是沒有過住棚節,事實上 3:4 也記載了被擄歸回的人守住棚節。而是沒有這樣「全會眾」住棚,每天讀律法書的住棚節。
●「嚴肅會」:指停止一切工作,專心敬拜神的集會。

◎照理說慶祝住棚節應該是一檔麻煩事,但百姓人人照做的狀況下,卻享受了大喜樂。原來人順服神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這一點實在是值得我們注意與思考。

◎住棚節的意義:正如「第一次出埃及」給予這節期原有的意義—要百姓回憶神過去的帶領,並以歡樂回應神的慈愛;除此之外,也要提醒百姓不要以為「城牆」是永遠的,所以是「在神裡面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