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以斯帖記 第四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伍、以斯帖答應為猶太人求情  4:1-17
一、末底改聽到猶太人將被滅族,就穿麻衣,蒙灰塵,痛哭哀號。 4:1-3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從末底改不僅擁有諭令抄本( 4:8 ),而且也知道哈曼和王密談並願意捐錢給王庫的銀子數目( 4:7 )看來,他在宮廷中有一定的地位。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極度哀痛時舊約其他時代也有類似的舉動( 37:34 撒下 1:11 ,但 9:1-3 )。而其他中東國家也有這種習俗 15:1-3 , 27:23-33。據Herodotus史書上的記載,薛西時代的波斯帝國在敗給撒拉米(Salamis)之後,書珊城也有撕裂衣服這種哀痛的舉動。因此末底改的舉動不但符合猶太人的傳統也正合當時當地的習俗。
●「到了朝門前停住腳步」:因為在王面前不可以出現任何標示傷痛的事物。 (參考  2:1-2 ) 所以在朝門(御門)口是他最能接近以斯帖的地方。

4:1-3  4:15,16 提到的兩次禁食與 2:18  3:15 兩次亞哈隨魯王所舉辦的筵席成為強烈對比。筵席是以斯帖記反覆出現的主題。

◎本章多處提到禁食,通常禁食都會同時禱告,但本章卷卻刻意沒有提及禱告,也沒有上帝的名字,有可能是因為當時中東和波斯王國有很多神,他們一般會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神的名字,用以控制祭拜這些神的人民。猶太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他們的名字就有尊崇耶和華的意思,因為他們是神的選民,所以他們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
     
◎當末底改得知消滅猶太人的詔書頒佈時,他大可以驚慌失措沮喪,也可以自私自利地只想辦法救自己,或單純的等待神的介入。但是末底改卻沒有這樣做!他相信神將他放在目前的崗位上有祂美好的安排與旨意,因此他義不容辭。當我們遇到類似的關頭時,我們是否也能臨危不亂為他所用、為祂做工、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神的器皿?

二、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的狀況後,派人關心末底改,末底改將猶太人所遇到的事情轉告以斯帖,並要求以斯帖為猶太人求情。 4:4-8
●「甚是憂愁」:表達以斯帖對於末底改哀傷的行為感到非常驚慌,但是從她送給末底改平常穿的衣服之反應看來,似乎她對於諭令並不知情,也因此末底改不接受衣,期望以斯帖了解他的憂傷並非個人的事情,也因此引起以斯帖的追問。
●「送衣服給末底改穿」:以斯帖可能不知道末底改為何要穿麻衣。
●「哈他革」:是波斯文「善良」的意思。可能是個猶太人或者是對皇后非常忠心的太監,因為末底改在  4:8  明白說到以斯帖也是猶太人的事實,而且他要哈他革將王上的諭令抄本帶回宮去,身為太監的他也忠心的將相關資訊帶給以斯帖。
●「寬闊處」:相當於廣場,百姓為了某種目的在此聚集,參 代下 29:4 10:9  8:16
●「捐入王庫的銀數」:末底改能夠知道這個信息,表示他消息靈通或官位頗高。
●「本族」:自己的族人。

◎由哈他革居間傳話,一方面是因為末底改穿麻衣不可進朝門 4:2 ,一方面是因為以斯帖深居宮闈,在女院中與外界隔絕。

三、以斯帖原本回覆依例不可擅自進去見波斯王,但末底改曉以大義,告訴以斯帖獲得王后的位份很可能就是為了今日的事件。 4:9-14
●「已經三十日了」:以斯帖當王后已經5年,這時有三十天沒有見王,恐怕並不是非常受寵愛。
●「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原文是複數,指「許多人」,不單是「哈他革」。
●希羅多德的著作也證明 4:11 的記載,人不可以擅自去見波斯王,否則會被處死。

◎以斯帖回覆末底改她和王當下沒有很親密的關係,要見王有很大的困難,但末底改不接受這個答案!首先他跟以斯帖說,當同族被滅時她休想在宮中置身事外就算她個人可以獲救也救不了她的家人;而且,他相信如果她拒絕介入,神必用其他方式使猶太人獲得解救。末底改強調問題不在於以斯帖她自己是否獲救,而是他要以斯帖明白神使她得到目前的地位為的是要拯救祂的百姓。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不要把自己的特殊身分當成偶然,當成是自己的特權。而要思考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托付。我們是否也這樣認真思考過自己的身分?信望愛站的發起同工們就是因為這節經文的鼓勵而建立網站,我們是否也想過自己在某些層面是神預備的以斯帖王后?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神的名字,但是卻很容易讓人看到有一位神在這事件的背後。以斯帖之所以成為皇后,看起來是因為瓦實提的失寵;頒發屠殺猶太人的諭旨,看起來是因為末底改未向哈曼跪拜;但是並不是只是單純這樣的因果造成以斯帖記的故事,以斯帖記看起來許多的巧合並沒有辦法用自然的解釋說的過去,彷彿在背後一直在強調:其中有神的作為。並且透過「外邦人取決於掣籤」來對比「猶太人有神的預備和痕跡處處可尋」。

四、以斯帖要求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她禁食三晝夜,然後他要冒險去見波斯王。 4:15-17
●「禁食」:通常用於表示「為罪悲慟」。在摩西五經裡面並沒有「禁食」這個字,而是用「克苦己心」( 16:29-31  23:27-32  、民 29:7 )這個字,通常與贖罪日有關,並在其後的舊約經文裡常與禁食一起出現( 8:21  4:3, 16 )。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在被擄時代禁食逐漸成為猶太人表示懊悔認罪的慣例。這裡沒有提到禱告,不過這裡的禁食應該就是為了要禱告。
●「禁食三晝三夜」:禁食通常只一天,如贖罪日的禁食( 16:29-31 ),或一些特殊事故而自願進行的禁食( 撒下 1:11-12 ),也大多只有一天.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這事十分嚴重,需要額外力量。
●「不吃不喝」:一般的禁食並不禁止喝水,這裡是特殊的要求不喝水。表明了以斯帖的恐懼慎重。

◎末底改的話看似先知的預言,也有一些誇飾的感覺,但是這段話使以斯帖內心掙扎不已,這裡並沒有提及以斯帖花了多少時間來作決定,但從後續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她並沒有只自掃門前雪或獨善其身,而且從她的選擇可以看出神的介入,使得祂的自民在合適的時機採取行動。

◎以斯帖決定至個人生死於度外而冒死進諫前的榜樣讓我們看到她是有勇氣且計畫周詳的人:
1.計算代價—她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2.分清先後—她知道猶太民族的存活遠比她個人的生存重要
3.做好準備—她尋求支持,除了自己禁食祈禱,也要求同胞一起禁食禱告。
4.身體力行—她決定後沒有拖延時間,決定三天後義無反顧地去作。

◎以斯帖其實也可以選擇見死不救,或單是禱告,或靜觀其變。有時我們也是如此,我們相信神的應許,也聽到神明確的引導和呼召,但卻只願置身事外。若是有該做的事情,我們應當採取行動參與神的計畫,而不是等著別人去實踐祂的旨意。當然,我們也不是都照自己的意思而行,而是要避免「坐等不動以為是倚靠神」或「一切靠自己而不聽神的聲音」兩種極端,讓神的計畫和人的參與兩者相輔相成。

◎以斯帖願意犧牲自己優渥的地位去拚死見王求情,真是令人動容。

◎這裡隻字不提禱告或神或其他跟宗教有關的詞彙,是一種修辭技巧,強調在整個故事中,神是主動者,主權在於神,不是人光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什麼。

◎我們清楚知道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以後,是否也願意採取行動呢?


◎當環境把我們困住,而我們卻缺乏勇氣與信心來面對和改變時,是否也可以學習以斯帖一樣,請弟兄姐妹一起禁食代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