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約伯記 背景資料 (信望愛網上資源)

零、背景:
一、時間:
(一)約伯記中沒有論及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制度,所以很可能約伯是在摩西之前。並且 12:50 中描述列祖的生活與態度和約伯記的記載很像,因此許多人相信約伯是在列祖時期的人物。
(二)傳統認為約伯記也是摩西的著作,當然有人認為這是後期的作品。但以西結書提到約伯,西元前180年的便西拉智訓更直接提到約伯記,因此約伯記絕對不可能比西元前180年更晚。不過確定的著作日期相當難以決定。
(三)死海古卷的第四穴有約伯記的片斷,第十一穴有約伯記的亞蘭文意譯本 (他爾根譯本),年代大約是西元前200(原著一定早於這個年代),譯文與希伯來原文相當近似。
(四)約伯的年代應該是在西元前兩千年的列祖時代,但一開始約伯記可能以口傳或雛型記錄的方式存在,真正成書的時間應該在比較晚期,亞蘭文已經影響以色列人的時代了。
   
二、作者:
(一)有許多人爭論約伯是否是一個歷史上的人,不過以西結書將約伯、但以理和挪亞相提並論 14:20 ,顯出以西結認為約伯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 5:11 也顯示出雅各認為約伯是實存的人。
(二)西元前2000-1800年的馬里列王表中就出現過「約伯」這個名字,西元前1400年的亞馬拿時期也出現過這個名字。
(三)作者不明,有許多人有不同的推測,不過都沒有明確的證據。作者希伯來文造詣深厚,熟悉外地(尤其是以東地)的地理,因此可能來自希伯來的上流階層。
   
三、信息:
(一)本書討論義人受苦的問題,也討論神的公義與神的屬性。
(二)強調耶和華是造物者,也是普世的主。
(三)約伯記挑戰一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信仰,陳明苦難的原因不一定是「罪惡」,造物者不必然必須服膺因果律。約伯三友的信息,如今還常出現在許多正式的教導中,但約伯記的思想,卻仍不斷的提出控訴,控訴這種把複雜的人間事與造物者奧秘的存在簡化成「賞善罰惡」的因果律。
   
四、特點:
(一)約伯記屬於舊約智慧文學的一部分,約伯記、箴言、傳道書組成舊約的智慧文學。
(二)約伯記大部份是用詩歌的文體寫成,整個故事的序言跟最後,是用散文的形式。
(三)歷代以來有許多人質疑過約伯記的統一性,例如有人認定「撒旦」是被擄歸回以後形成的觀念,因此是後來加的。但是如果沒有這段幕後的記錄,如果展開約伯的苦難呢?類似這些質疑常常都是用既有的成見套在約伯記上,並沒有任何證據說約伯記是依賴任何其他的文件而發展出來的。整體而論,約伯記應該是具有統一性的著作,雖然形成著作的時間可能不短。
(四)本書有許多獨特的用字,是沒有出現在其他經卷的。
(五)本書使用了許多譏諷的表達方式。

☆參考資料:
1.「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約伯記」,安德生著,潘秋松譯,校園出版社。
2.「天道聖經註釋--約伯記」,唐佑之著,天道書樓。
3.「每日研經叢書--約伯記注釋」,紀博遜著,古樂人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4.「舊約詩歌智慧書導論」,卜洛克著,賴建國、陳興蘭譯,華神出版社。
5.「約伯記研經導讀」,嘉大衛著,李保羅譯,天道書樓。
6.「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7.「啟導本聖經」,海天書樓。
   
☆代號說明:
  「●」:經文註釋
  「◎」:個人感想與應用
  「○」:相關經文
  「☆」:特殊注意事項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以斯帖記 第十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六、結論:末底改的事件可以由波斯王的歷史典籍中得到印證。 10:1-3 
「海島」:可能應該譯為「沿海」,表達波斯帝國西邊的疆界,包括小亞細亞與愛琴海等地。
「進貢」:在舊約中,這個字通常是指強迫人家勞動,例如 士 1:28「作苦工」, 王上 5:13 「服苦的人」。不過到了波斯時代,這個字囊括所有徵收的利潤,包括用錢幣或用貨物所納的稅。
史學家一般認為亞哈隨魯王的晚年人格敗壞,最後在西元前465年被行刺。不過他死後帝國國土完好,富甲天下,權傾四方,可見當時這位國王的偉大,而以斯帖記最後的註解讓人對於國王身旁的宰相末底改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十章二節這裡的陳述,作者有意表達以斯帖記的內容為真實歷史,以便提醒後世的猶太人謹守這個節日。



以斯帖記 第九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拾、結局與普珥日的由來  9:1-10:3 
一、結局:猶大人殺滅仇敵,也殺滅了哈曼的兒子們。  9:1-11 
「任意」殺滅:指「自由」、「不受干涉」,而不一定是「大量」的意思。
「殺滅恨他們的人」:所殺的人是「仇敵」、「恨他們的人」、「男人」,而不包含婦孺。
「沒有下手奪取財物」: 8:11 中准許奪取財物,這裡是顯示猶大人的報復是有限度的。另外也可能是與撒上 15:17-19 掃羅因為貪財而失敗的記載作為對照。
 
◎當官的都很清楚目前誰得勢,因此即使兩份諭旨是對等的,但是大家都幫助正得勢的末底改與猶太人,結果如何就很清楚了。
 
◎「任意」暗示了百姓的權柄乃是來自神 ( 尼 9:24 ),這是不著痕跡表達神在背後照管一切的又一個例子。

二、王后求波斯王准許書珊城的猶大人隔天繼續殺仇敵,也蒙准許。 9:12-16 
「七萬五千」:平均每一省殺死五百九十人。這個數量很難說多還是少,很可能是一個相當真實的數量。在廣大的國土中「准許內戰」的諭旨,導致的傷亡當然可能這麼大。
9:13 以斯帖為何希望在書珊城的自衛行動可以延長一天,理由不詳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王后的過度報復。                                 
「脫離仇敵,得享平安」:這兩個應許是息息相關的 申 25:9 
      
◎我們其實無須美化王后以斯帖的過份報復行為,因為記錄在聖經上的行為並非都是我們後人必須要效法的(如:亞伯拉罕不承認自己的妻子、雅各騙岳父等等)。
 
◎雖然王后以斯帖的行為可能是過份報復,但以舊約律法的觀點以及當時的背景而言,整體猶大人的舉動卻不能算是過份報復。因為報復是有限度的,也沒有下手奪取財富,這點是我們要特別提出來澄清的。

三、猶太人殺戮敵人之後,安息並且以隔日為歡樂的日子。 9:17-19 
這裡是為了說明守普珥節的兩個不同日子之緣故。絕大多數的城鎮在十四日守普珥節,但書珊城的猶太人則是在十五日守普珥節。今日除耶路撒冷在十五日守節外,其他地區都是十四日守節。
普珥日是猶太人唯一沒有記載在摩西五經內的猶太主要節期。

四、末底改寫信給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說明普珥日的由來並設立普珥日。9:20-28 
9:20 有一個「接著」這個詞,不過在新譯本和合和本都沒有翻出,表示可能是過了一段不確定長度的時間。
「末底改記錄這事」:有人以此認為末底改是以斯帖記的作者,但是比較自然的解釋是,他在寫給猶大人的信中記錄此事 9:20 
9:24-25 將以斯帖記中哈曼的惡行和以斯帖救猶太人的故事濃縮了起來,此處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然後 9:26 開始解釋「普珥」的來源。
「歸附他們的人」:指 8:17 提到的入猶大籍的人。

五、以斯帖和末底改再寫第二封信要求猶太人要守普珥日。  9:29-32 
「堅囑」:原文是陰性動詞,顯示這主要是以斯帖的囑咐。
9:29 有一個「於是」這個詞,不過在新譯本和合和本都沒有翻出,表示過了一段時間。這裡提到王后「寫」了一封有關普珥日的正式信函,但是該節經文的意思不易確定,有可能是指王后與末底改連署;或有可能第二封信是為了確認第一封末底改寫的信之權威,免得有人不支持末底改先前所說的。
「和平誠實的話」:指「友善真誠的話」。
 9:31 看來猶太人主動在普珥日加上禁食這一項。
9:32 紀錄在史記上的命令,可能就是末底改在 9:20 寫下的。



以斯帖記 第八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玖、局面扭轉  8:1-17 
一、波斯王把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末底改取代了哈曼的位置。 8:1-2 
「把...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罪犯的家產充公歸給王室,早已有了先例 王上 21:7-16 ,史學家希羅多德也記載波斯有類似的情況。
此處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可見王對以斯帖的寵愛,和試圖為她受苦給予補償。而王后在 8:2 則將王賜給她之哈曼家產派給末底改,使得末底改有和新職分相稱的產業。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可參考 3:10  3:12 ,王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用印時用來壓在軟蠟或泥上,用以確保送出的信件是法定官方文件。此處表明王對末底改的重用,使他成為如同哈曼一樣首相的地位。 創 41:42 法老也摘下戒指給約瑟。

二、以斯帖求波斯王,波斯王准許以斯帖和末底改用王的名義發諭旨以推翻以前的命令。 8:3-14 
◎波斯王在筵席上是關切王后的安危,忿而判哈曼死刑,但滅猶大人的命令還未撤銷,因此以斯帖必須另一次流淚哀告,請求波斯王推翻以前的命令。
這與哈曼被殺中間間隔了一段時間,以斯帖也是冒生命危險違例進去見王。
「廢除....那旨意」:其實是廢止法律,這是波斯法律所不允許的。不過以斯帖委婉的說這是「哈曼傳的旨意」,而不用「法律」一詞。
但 6:8,12,15 也提到瑪代王大利烏面臨同樣的兩難困境。解決辦法不是廢掉原先的諭旨,而是另寫一道諭旨加以抵銷。
「我何忍見」:原文是「我怎麼能看見」。
「西彎月」:「三月」的意思,這個時間相當於西曆的五、六月。由頒布猶大人滅族的一月十三日到命令取消的三月二十三日,時間過了兩個多月。
「三月...二十三日」:這是亞哈隨魯王在位第十二年,相當於西元前四七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 3:12-13 提到的諭旨頒佈後兩個月又十天。這段時間可能是因為因為以斯帖的行動不是如一般想像的在第一道諭旨發佈後立刻去執行,或者是制訂一道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諭旨有一定的困難,需要一點時間。
「十二月...十三日」:相當於西元前四七三年三月七日。
8:9-14  3:12-14 平行,僅略有差異,特別強調「猶大人的文字方言」,因為這個諭旨跟猶大人特別有關。這份諭旨的重點是「猶大人可以聚集自衛,保護自己、攻擊意圖謀殺猶大人的人」。
「和他們的妻子兒女」: 8:12 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這邊指的是那些攻擊他們的人及他們的妻子兒女;一種是猶太人可以毀滅那些以武力攻擊他們(猶太人)和他們妻子兒女(猶太人的妻子兒女)的人。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經文,會發現,所要剪除殺戮滅絕的,是要攻擊猶太人的人和其家人,而不是所有波斯人。
「一日之間」:有了限期,表示殺戮行動受到控制,不至於演變為不可收拾的局面,殃及無辜。
 
◎王以為事情到此應該告一段落,但是他卻忽略了王后最關心的並不是末底改的高昇或哈曼的消滅,而是猶太人的安危與拯救,因此 8:3 以斯帖「又」在王面前俯伏「說話」,此時王向她再次伸出金杖,可見王對她的友善,或許表明她不需要這樣對他說話。
 
◎從 8:3-6 這一段王和王后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以斯帖非常懂得王的心理,她知道自己所求的是未受邀而主動提起,因此為了避免王的不悅, 8:3 記載她俯伏來到王的腳前迫切地哭著,又巧妙地希望請王廢止哈曼的陰謀(刻意不將王牽涉到諭令內,完全沒有責備王的口吻),然後陳述要點 8:5-6 ,以表明她的期望。
 
◎國王的前一個命令不可以被推翻,因此這個諭旨就是在前一個命令有效的狀況下授權給猶大人自衛,讓前一個命令無法發生效用。
 
◎這段諭旨的報復性文字,是以斯帖記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方。不過如果我們思考當時的處境,在無法直接廢除第一個准許殺猶大人的命令下,要發佈怎樣的命令才能實質抵消第一個命令呢?恐怕也只有對等報復的命令才有辦法了。當然,猶大人最後可能是報復過度,這點我們也無需為他們美化,但發佈這個對等命令的末底改,大概沒有要鼓勵報復的意思。

三、末底改獲得高位尊榮,書珊城的百姓都因此快樂,猶大人也都因為局面扭轉而快樂,許多人也因此入猶大籍。 8:15-17 
「藍色白色」:這是波斯帝國王室專用的顏色。
「朝服」:這是末底改第二次得尊榮,第一次是在 6:11 
「頭戴大金冠冕」:指的是帶著碩大的頭巾(不是王冠)。
「紫色....外袍」:當時紫色是相當貴重的染料,必須靠人工潛入地中海深海取得一種螺貝,取得其紫色分泌物染色。是非常富貴的人才能穿得起這樣的布料。這是紫色的亞麻斗蓬,可能是長而平滑的衣服,像現代阿拉伯人穿的長袍。 
「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因為吊死哈曼的事情已經轟動全城,所以有可能群眾聚集在王宮外面等待進一步的宣告,因此當末底改步出王宮時,群眾高聲喝采,表達對之前哈曼跋扈管制的不滿。又這段話也有可能不是發生於當晚,而是過了幾天以後發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是表達因著猶太人的得救,其他居民也跟著得到抒解,因為他們不必因背負要滅其他種族的罪疚感。
「懼怕猶大人」:可能是廣義的懼怕,而不一定專指怕猶大人報復他們。
「入了猶大籍」:就是包含「行割禮」、「守律法」,也就是接受猶大人的宗教。有可能是像  出 12:48 那樣,受割禮,守逾越節成為猶太人.新約時代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如 太 23:15徒 2:10徒 6:5徒 13:43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以斯帖記 第七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捌、以斯帖的第二次筵席與哈曼被處死  7:1-10
一、波斯王在以斯帖的筵席間又承諾答應她的要求,以斯帖就向波斯王求猶大民族的生命。 7:1-4
●「剪除殺戮滅絕」:這些用詞和王諭旨的用詞是一樣的 3:13
●「被賣了」:指哈曼重金利誘王答應他所求的 3:9
●「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參 5:13 註釋。另譯「因為這樣的危難不值得來打擾王」或「因為我們的苦難跟王的損失比起來算不了什麼」。意思是「我們的苦難是小事,但是王的損失是大事」。

7:3 中王后以自己的生命和猶大人的生命聯合,向波斯王懇求。波斯王一定驚訝於有誰敢危及王后的生命。

◎看起來以斯帖似乎不知道末底改剛剛高升的事情。
◎以斯帖也是由經濟的立場來說服國王,他陳明如果猶大人被賣為奴隸,這樣當然可以為帝國帶來收入,這樣她沒有意見。但是殺掉有勞動力的猶大人,可不是徵收財產就能補足其損失的。人帶來的長期利益,當然比短暫的金錢入帳來得龐大。以斯帖就是用這種「殺雞取卵」的道理來告訴波斯王是犯了大錯。

二、波斯王質問是誰意圖要殺王后的民族,以斯帖回答是哈曼。這回話導致波斯王忿怒離席,哈曼驚惶求以斯帖救命。 7:5-7
●「擅敢起意」:「充滿心思」、「充滿他的心」。

◎「王....離開酒席往御園」:可能是要離席去想一想到底要怎樣處理這件事。

三、波斯王回來正好看見哈曼違例接近王后,就接受太監的建議將哈曼掛在他自己做的木架上處死。 7:8-10
●「所靠的榻上」:波斯人的習慣是斜躺在桌邊進食。
●哈曼曾經因為猶太人末底改不肯跪拜而怒氣衝天,現在卻俯伏在區區猶太女子以斯帖面前,這是很諷刺的地方。
●「凌辱」:「征服」、「壓制」,可能有「性侵犯」的意思。
●「蒙了哈曼的臉」:羅馬與希臘都規定死囚要蒙頭,波斯則沒有其他文獻證明這個規定。給被判死刑的人蒙面可能是因為國王不想看到死囚的臉。
●「哈波拿」:應該是波斯王的親信太監, 1:10 中他也侍立在王前。

◎從這幾次的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亞哈隨魯王是很容易受到他身邊影響而作決策的人,例如聽從廢后的建議,也聽哈曼殲滅猶太人的請求,屢次說要答應以斯帖的請求,這次又聽哈波拿的建議把哈曼掛在木架上,可見此王容易聽從饞言而且輕易的選擇自己的利益,神也藉著這樣的王成就祂的計畫。

◎哈曼的最後自嘗苦果死在自己為別人預備的刑架上,就像 26:27 寫的「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惡人自食惡果,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想到「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12:19  10:30 」。

◎有人質疑此時以斯帖怎麼沒有為哈曼求情,可能原因有幾個:第一,沒有記載並不等於她沒有求情,第二,王當時對哈曼的怒氣難以平息,第三,若王赦免哈曼,將會對猶太人繼續造成威脅。


◎哈波拿這時才告訴王木架的事情,實在是有落井下石的嫌疑。不過宮廷中這樣勾心鬥角的狀況應該不難見到才對。

以斯帖記 第六章 (釋經) (信望愛網上資源)

柒、末底改高昇與哈曼降卑的轉捩點  6:1-14
一、波斯王因為睡不著讀歷史,知道末底改拯救皇帝卻沒有獲得獎賞。6:1-3
●「睡不著覺」:原文是「睡覺離開」的意思。
●「歷史書」:「備忘錄」、「王的日誌」,也就是「年鑑」。
6:2 的事蹟可以參考 2:21-23 的記載。
●希羅多德提到波斯有一類人叫做「得王恩的人」,就是曾經特別為王效力而得到王賞賜的人,對波斯王來說公正的論功行賞和他的名譽攸關。在此,王對於自己沒有給末底改什麼賞賜而耿耿於懷,不論是因日誌中沒有賞賜的記載,或碰巧知道末底改沒有得到報償,也因此,王立即決定要賞賜末底改,絲毫沒有猶豫。

6:1 是故事的文體結構中心,事情至此正式有了轉折,也讓人看到,神實在垂聽禱告,祂是掌權的神。

◎看到亞哈隨魯王竟然忘記末底改的救命之恩,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我們是否也同他一樣,忘了記念救我們脫離幽谷的神呢?

◎王為何失眠會想到讀歷史,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這些記載中充滿了軼事趣聞可以消愁解悶,或者是為王提供一些指引的資料,或者是希望能以讀書聲助眠。不過更有可能的是,乃是神激動波斯王,幾乎所有的古卷都認為波斯王為何會一夜失眠是出自於神的攔阻,尤其是王睡不著讀歷史還『正巧』又讀到五年前末底改救王之事的歷史,這些看似巧合的背後讓人不得不認同這很有可能是神大能的手在掌管人類歷史的作為,否則這麼多的巧合實在難以解釋,且若沒有這段恐怕第一批回歸的猶大人都在這次哈曼的計畫下被殺害。

二、波斯王詢問哈曼應如何恩待末底改,哈曼回答必須將王的朝服和馬給那人穿戴,並由大臣帶領他騎馬繞行全城。 6:4-9
●「誰在院子裡」:王的意思應該是「有哪個官員在場可以與我商討此事」。此時『正好』哈曼『正進了』王的外院,準備請王授權將末底改吊死。
●這裡的時間應該在清早,波斯王尚未正式辦公的時候,哈曼希望插隊提早辦妥處死末底改的事情,因此來見王。正好王也急著要找人商量獎賞末底改的事。
●哈曼的建議顯出他有覬覦王位的野心,因為他不求高官厚祿,只求本屬於君王的榮耀。
●先前哈曼對王有所保留,不說「有一種民」是誰 3:8 ,現在王也同樣不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是誰,對照之下顯得諷刺。
●「王常穿的朝服」:直譯是「王曾穿的朝服」,是權力、尊榮的象徵。
●「戴冠的御馬」:也是另一種國王的徽號(可從浮雕上看出來)。
●「街市」:而是城中的主要廣場,可供大群人聚集之處。

◎由第四節我們看出來國王不知道哈曼心裡正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也不知道國王心裡想提升末底改,兩個人的想法在此成為強烈的對比,也將故事帶到高潮。

三、波斯王命令哈曼將自己所說的行在末底改身上,哈曼的妻子和朋友斷言哈曼將敗於末底改手下。 6:10-14
6:10 中波斯王似乎知道末底改是猶大人,但是他獎賞末底改的命令與他之前要滅猶大族的命令似乎不太相稱。不過這樣的混亂在獨裁的世界中也不是沒發生過。
●「憂憂悶悶」:「悲傷」、「哀悼」的意思,遠比「憂悶」情緒強烈。
●「智慧人」:應該是哈曼的「謀士」。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直譯為「你已在末底改面前開始敗落」,「敗落」為完成式。

◎這裡無疑對哈曼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因為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向自己最憎恨之敵人傳達國王美意的人。(本來哈曼有意要王發命令絞死末底改,沒想到不但沒機會提到這個陰謀,而且還竟被命令去榮耀末底改!)哈曼得完全照王的意思去行,因為他沒有任何身份可以反對王的命令。

◎這裡並沒有交代哈曼和末底改在遊行過程中兩人有什麼對話,而且遊行回來之後兩人外表上沒有什麼改變,一個回到朝門一個回到家中,但是實際上就連哈曼身旁的人都知道兩人的情勢已經逆轉,悲哀的和歡樂的即將易位。

◎為何哈曼的妻子和謀士會斷言猶大人將勝過哈曼?可能是他們由其他地方可以看出猶大人果然是蒙神保守的民族。別人可以由今日的基督徒身上看出神的做為嗎?

◎哈曼就像 37 裡面所形容的惡人,他們一開始似乎安享尊榮,而且一開始情勢對末底改來說並不利,讓人以為神任憑這樣的不公正;但是本章卻出現了轉捩點情勢,作者用戲劇化的方式描述了情勢倒轉的開始。